2018/08/14 信息來源: 光明日報
第一屆世界哲學大會1900年在巴黎召開🤹🏼♂️,引領當時思潮的法國哲學家亨利·柏格森曾擔任國際聯盟設在巴黎的“國際知識文化合作委員會”(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改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主席🤽🏿♂️。將近120年來,世界哲學大會努力實現人類心靈共同體的理想性🪬,見證了從世界大戰到經濟全球化、從西方哲學單極化到世界各國哲學多元化的巨大變化。就其目標和性質而言🦹🏼♂️,把世界哲學大會稱為思想界的奧林匹克賽會,或許是一個不恰當的比喻。奧林匹克比賽的口號是“更快🤷♂️,更高🎄,更強”,各國運動員不斷刷新世界紀錄,爭當世界冠軍,而世界哲學大會的精神不是競爭,沒有“世界冠軍”🙎🏼。如果現在世界哲學大會也需要一個口號,我想應是“更多樣,更和睦👳🏽♂️,更美好”。上一屆世界哲學大會在希臘舉行,本屆轉移到中國。哲學界有一個普遍流行的說法,認為人類文明的突破發生在“軸心時代”,中國地處東邊,希臘處於西端,按照這個說法🍬,不妨把世界哲學大會想象為橫亙在各民族文化傳統之間的一座橋梁🐂。本屆世界哲學大會的主題詞“學以成人”是一個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話題,早在“軸心時代”🕵🏽🎽,孔子和蘇格拉底就全面而深入地討論了這個話題。
一
《論語》中的“學”有多層含義,從哲學的觀點看,孔子論學可被分析為循序漸進五個階段👲🏼。先是初學階段👩🏻🎨,《論語》第一句話“學而時習之”的“學”“習”指經常溫習夫子的教誨,在熟記消化前人知識的基礎上“舉一反三”“溫故知新”🤾🏽♂️。第二階段的“學”,指不但對外物“多識”而能“一以貫之”,更重要的是認識自己🕺🏿🛀。孔子對同時代沽名釣譽的學風感到失望💝,他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荀子解釋說🤣,“為己之學”是“君子之學”,“美其身”“一可以為法則”🔈,而“為人之學”是“小人之學”🧚🏻,為滿足他人胃口甘當“禽犢”🤶🏽🔳。用現在話來說,“君子之學”升華自身👳🏿♂️,以自律為普遍的行動準則;而“小人之學”媚俗取寵,騙取名利🕵🏿♂️🦻🏼。這些思想堪與康德的道德哲學相媲美,而孔子進一步提出更高要求🧯。孔子有句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向他人學什麽呢🚴🏿♀️?孔子接著說:“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第三階段的“從善之學”是向他人學習,他人的好處要效仿,他人的不好之處要引以為鑒🛫🖖🏼,“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學”的第四階段是“成人”之學。孔子列舉的“成人”品格包括“知”“不欲”“勇”“藝”和“文”,“成人”的行動準則是“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皇侃註曰👶🏼:“久要,舊約也👩🏿💼。平生者👱🏿♀️,少年時也😜。”),恪守年少時的誌向和承諾🖼,終生不渝,“亦可以為成人矣”。就是說,“成人”不等於“成年人”♊️✌🏽,而是成熟的、完全的人格。“學”的最高階段是“修己安人”🛀🏼,孔子說:“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連堯舜也不能做到👩👦👦,但仁人誌士不妨而且應該把“內聖外王”作為理想來追求。
在“學”和“人格”等話題上,蘇格拉底和孔子可謂心有靈犀一點通。在柏拉圖的《理想國》中♊️,蘇格拉底在不同層次上談論愛智慧。一是♚,自然城邦護衛者的學習好比獵犬的訓練,“愛學習和愛智慧是一回事”🫘,這相當於孔子所說“不亦說乎”的初學🙅🏻♀️。二是,在靈魂中,愛智慧是理性控製欲望和激情的節製📿,以及指導靈魂各部分和諧狀態的正義🥨,這相當於“為己之學”🏤。三是🦙,在正義城邦中,愛智慧是立法者、輔助者和生產者各司其職🍰,或用中國經典的話來說💵,“君子思不出其位”,各司其職而競相為善的正義,相當於“從善之學”👰🏿♀️。四是,哲學家愛智慧是愛真理,愛美本身,愛善本身,本性愛智慧的人成為哲學家,經歷了艱難曲折、上下求索的學習過程👨🏻🔧,最後實現了少時天賦🍉,成為“具有良好的記性🛄,敏於理解,豁達大度🕓,溫文爾雅🧛♀️,愛好、親近真理、正義、勇敢和節製”的完人🧶,這相當於“成人之學”。五是💻,蘇格拉底問道:“難道不是只能把國家托付給這樣的人嗎?”由此得出“哲學家王”的結論👊。蘇格拉底知道,他的結論只是一個理想🤹🏽♂️,“或許天上建有它的一個原型👍🏼,讓凡是希望看見它的人能看到自己在那裏定居下來🖨。至於它是現在存在還是將來才能存在👨🏻🦼➡️,都沒有關系,反正他只有在這種城邦裏才能參與政治”。不能不看到這個理想與“內聖外王”之道有異曲同工之處。
孔子和蘇格拉底當然有很多差異,我們之所以強調他們的對應和趨同之處,是為了以兩人為例說明,無論孔子格言式的教誨還是蘇格拉底戲劇式的對話,都屬於“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世界哲學的原初形態,他們的智慧是人類思想的寶貴資源。誠如黑格爾所說🧝🏻:“每個人都是他的時代的產兒✥,哲學也是這樣。”在“軸心時代”的歷史條件下,“君子”或“愛智者”只是少數精英或紳士,但古今中外哲學家們提倡精深學問🚶♂️➡️,致力於塑造人格尊嚴的認識和實踐,在歷史長河中如同涓涓清流🧎♀️➡️,不絕如縷,當人類社會發展到生產發達、科學昌明✥、人心思變的時代,便成為不可抗拒的潮流。17-18世紀,孔子的“成人之學”傳播到西方👳🏼♀️,“孔夫子學”成為中國思想的標記🤪,在西方風靡一時,為方興未艾的啟蒙運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根源🧑🔧👳🏼♂️。西方的“中國之友”借助中國古代人文道德批判壓抑人性的神權統治⚖️,用變易通達的歷史觀取代神學命定論🤦🏻。西方人本主義的啟蒙哲學原本得益於中國傳統思想,然而,它不久就遺忘了中西會通的源頭活水👮🏿♀️,走向“歐洲中心論”🔭。
二
馬克思首先突破了西方的狹隘境域,不但預言經濟全球化的歷史發展方向,而且展示世界哲學的前景🐓👲🏻。馬克思在1842年說😒:“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因此🥷🏽,必然會出現這樣的時代,那時哲學不僅在內部通過自己的內容,而且在外部通過自己的表現👱🏿♀️🧎🏻➡️,同自己時代的現實世界接觸並相互作用。那時,哲學不再是同其他各特定體系相對的特定體系,而變成面對世界的一般哲學,變成當代世界的哲學。各種外部表現證明👩🏼💻,哲學正獲得這樣的意義,哲學正變成文化的活的靈魂🌌,哲學正在世界化,而世界正在哲學化。”馬克思所說的“同其他各特定體系相對的特定體系”指哲學史上一個個獨立的體系,哲學體系無謂的相互攻擊陷入哲學危機,“面對世界的一般哲學”把哲學史研究轉型為引領經濟全球化潮流的先進文化的“活的靈魂”👷♂️,為哲學理論創新開辟了廣闊的道路🧑🦰。
雖然馬克思實現了西方哲學史的根本變革,但西方哲學與東方各國哲學如何實現良性互動發展,卻是一個難題👟。20世紀的中國哲學家為解決這個難題做出示範性的努力。胡適、馮友蘭借鑒西方哲學的方法和理論👶🏿,創立了中國哲學史這門學科👸🏼;而中國哲學史被確立為世界性學科,戳穿了“中國古代無哲學”的神話🫱🏽,又反過來為西方哲學提供了一個新的參照系🥫,有沒有中國哲學史這一參照系,研究和理解西方哲學的結果大不一樣。馮友蘭在“人生境界”的意義上談論中國哲學的貢獻。他說:“哲學的功用是訓練人成為完人🚣🏿♂️,完人的最高成就,是與宇宙合一📶。”“完人”即孔子所謂的“成人”🍐⬛️;馮友蘭亦承認,“與宇宙合一”不必是“神秘主義”的聖人境界,而是“在日常生活之內實現最高的價值,還加上經過否定理性以‘越過界限’的方法”🦸🏽。如果用現在的話來說👱🏽,“越過界限”,就是要突破自我🧏🏿♂️,向他者學習,既要突破哲學史上獨立體系的界限🧒🏼,向其他哲學體系學習;也要突破自身文化的界限,向其他文化傳統學習;還要突破哲學學科的界限,向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各門學科學習。撤除了自我設定的藩籬🏰🤹🏿♀️,哲學的過去與未來🧚🏽♂️、思辨與生活、不同的文化傳統👮♂️、不同的學科領域,就能夠相互學習,彼此會通。
三
求同存異是不同國家和文化相互學習𓀃、共同前進的原則。當代中國哲學家無不思考中西哲學同異問題。唐君毅在《中西哲學思想之比較論文集》中說“人類文化之前進實賴殊方異域之思想”,為了在人類不同民族哲學思想中找到“其匯歸之交點”,就要“知其大異者,進而求其更大之同”🏊🏼。古今中外哲學思想千姿百態👧🏻,分殊繁復,從其大異而求更大之同,確實是求同存異的不二法門🙊🦘。各國哲學在不同領域、不同方面都有“大異中更大之同”🕡,從學以成人的話題看,這個最大公約數指向人的獨立和尊嚴💃🏽。由於“學”主要是道德人格的塑造過程,古代士人大多有強烈的人格獨立和尊嚴感,他們中的那些埋頭苦幹🎈、拼命硬幹⛹🏿♂️、為民請命🪂、舍身求法的人被魯迅稱作“中國的脊梁”。馬克思則把康德的“絕對命令”從道德領域擴展到政治領域🧑🏽⚖️,把人的尊嚴學說歸結為自由解放的實踐。馬克思說:“人是人的最高本質這樣一個學說可歸結為這樣的絕對命令:必須推翻使人成為被侮辱🈹📐、被奴役、被遺棄和被蔑視的東西的一切關系。”
20世紀伊始🧛🏽♂️🌊,中國有識之士向西方學習救亡圖存的真理。比如,梁啟超把《大學》中“新民”與西方近代哲學融會貫通🤌🏼,把培根、笛卡爾的貢獻歸結為“摧陷千古之迷夢”,“自破心中之奴隸”,做到“我有耳目,我物我格🤾🏻,我有心思😜🤴🏿,我理我窮”,既不當中國舊學之奴隸🦪📇,也不當西方新學之奴隸。熊十力則要使中國禮製“脫去封建之余習,則其製禮也🫕,一本諸獨立🥟,自由👩🦯➡️👰🏽♀️,平等諸原則,人人各盡其知能,才力🧑🏼⚖️,各得分願”。在北京舉辦的世界哲學大會👩🏻💻,以學以成人的主題,為各國哲學家和思想者提供一個框架,以促進世界和平的理想和世界哲學更多樣,更和睦🚶🏻♀️➡️,更美好的願景。(作者⚃:趙敦華,系意昂3体育官网哲學系教授)
原文鏈接:學以成人的通釋和新解(《光明日報》2018年08月13日 15版)
編輯:山石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