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17 信息來源: 第二十四屆世界哲學大會中國組委會秘書處
編者按:第二十四屆世界哲學大會第三次全體大會於15日上午成功舉行,主題為“社群”。意昂3体育官网的安樂哲(Roger T. Ames)教授、尼日利亞納姆迪·阿齊克韋大學的Josephat Obi Oguejiofor教授、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的Herta Nagl-Docekal教授和日本龍谷大學的Kunitake Ito教授發表了演講。
全體大會後,舉行了以“在邊緣處的哲學:控製、自由、團結”為主題的專題會議。主講人有雅溫得大學高等師範學院的Charles-Romain Mbelé教授以及維拉諾瓦大學的Sally J. Scholz教授。
晚上,捐贈講座“茶山講座”(Dasan Lecture)舉行。該捐贈講座以韓國著名的哲學家丁若鏞(號茶山)命名。此次講座的主持人是韓國梨花女子大學Heisook Kim教授,主講人是西江大學榮譽教授Hee-Sung Keel。
全體大會及專題會議
第二十四屆世界哲學大會的第三次全體大會以“社群”為主題,於8月15日上午9點在國家會議中心舉行。意昂3体育官网的安樂哲(Roger T. Ames)教授、尼日利亞納姆迪·阿齊克韋大學Josephat Obi Oguejiofor教授、奧地利維也納大學Herta Nagl-Docekal教授和日本龍谷大學Kunitake Ito發表了演講。
安樂哲(Roger T. Ames)教授
安樂哲教授在演講中將儒家倫理學刻畫為一種“角色倫理學”。這種角色倫理學將角色作為理解一個人以及其行為規範、生活理想的核心概念。安樂哲認為,儒家哲學持有一種關系性的、過程性的宇宙論。它將整個宇宙看作一個有機的、互相關聯的全息性整體。任何一個部分都與其他部分有著內在的關系。人作為宇宙中的一員也不例外。個人與其他共同體成員之間的關系對於每個個人來說都是構成性的。換句話說,脫離了共同體的人是無法被理解的。在這個意義上,角色倫理學挑戰著西方個人主義的傳統。後者將個人視作一個可以脫離於任何關系而獨立的個體。安樂哲認為,如果我們能夠把握到這種對關系優先性的洞見,那我們就不難理解儒家為什麽會將“孝”作為首要的道德命令:因為對儒家來說,家庭是最為核心的共同體。
Oguejiofor教授則為聽眾們提供了一個對當代非洲哲學的批判性介紹。在Oguejiofor看來,當代非洲哲學的核心主題是為非洲人的人性進行辯護與抗爭。這種為人性所進行的抗爭很大程度上是一個歷史的產物,它產生於西方世界對非洲的征服、殖民以及奴役。在這個過程中,西方的啟蒙哲學家洛克、休謨、孟德斯鳩與黑格爾等則從理論上將非洲人非人化,將他們視作低等的人類甚至野獸。當代的西方哲學家與非洲哲學家都忽視了哲學這一不光彩的過去。當代非洲哲學甚至主要通過訴諸於哲學來論證非洲人的人性:非洲人有自己的哲學,而哲學是人性的標誌。然而Oguejiofor認為,當代的非洲哲學家們錯誤地將人性的基礎建立在一個人性之外的因素(是否具有哲學)之上。他們追隨西方人賦予了哲學過高的地位,但卻和西方哲學家一樣忽視了哲學在種族問題上不光彩的過去。
Herta Nagl-Docekal教授
Herta Nagl-Docekal教授在演講中主要關註了當代生活中的一大社會病症:“一種朝向原子式孤獨個體的傾向導致了社會聯系的瓦解,同時也削減了團結”。許多學者將這種原子化的傾向與市場經濟的邏輯對社會生活的全面入侵聯系在一起。很多人因此將矛盾指向了啟蒙以來的西方生活方式和價值。然而,Nagl-Docekal強調這種批評既是空泛的也是錯誤的。原子化傾向並非啟蒙價值的邏輯後果。相反,許多啟蒙哲人的思想資源能夠用來對抗這種原子化的傾向。Nagl-Docekal尤其著重考察了康德關於道德共同體的討論。康德的理論能夠促使我們學會尊重他人,並且僅僅因為他人是人,我們就有義務對他人表示尊重。
Kunitake Ito教授
Kunitake Ito教授帶領聽眾重新考察了塗爾幹在1991年世界哲學大會上的發言《價值判斷與對實在的判斷》。在這篇演講中,塗爾幹發展出了一種獨特的反笛卡爾主義的和反個人主義的關於社會心智的理論。Kunitake Ito指出,塗爾幹關於社會心智的理論比20世界哲學中諸多社會心智的理論(例如列維—斯特勞斯和德裏達)都要更加優越。塗爾幹的這一理論有三個要點。首先,原則上來說,個人的心智世界中的任何東西都源自於社會意識。其次,社會意識與個人意識通過語言和符號進行互動。第三,在我們的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中最基本的概念區分是神聖與世俗。然而,塗爾幹的理論仍然是基於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的表征模型,與當今被普遍接受的哲學模型是不同的。因此,在演講的最後,Kunitake Ito教授試圖用20世紀語言學轉向之後對人類心靈的全新理解重構了塗爾幹關於社會意識的理論。
緊接著舉行了專題會議。此次專題會議以“在邊緣處的哲學:控製、自由、團結”為主題。主講人有雅溫得大學高等師範學院的Charles-Romain Mbelé教授以及維拉諾瓦大學的Sally J. Scholz教授。
Charles-Romain Mbelé教授
Charles-Romain Mbelé教授首先對“邊緣處的哲學”進行了哲學的思考。他指出,在當代,邊緣處的哲學始終是和一些發展中或不發達地的經濟、文化、倫理政治等緊密聯系的,是對這些地區鬥爭歷史的一種回應。但其實,邊緣處的哲學早在古希臘就是哲學的一個核心議題。關於存在之邊緣的地位的反思作為一種對存在自身的考察而隸屬於形而上學。然而,如果邊緣處的哲學將邊緣存在刻畫為邊緣的,那麽這就仍然只是采取了中心形而上學的另一個視角。通過追溯考察哲學史上對西方形而上學的批判,Mbelé指出,邊緣處的哲學的任務始終都應該是去中心化、反對作為開端和基礎的邏格斯。它應該宣告“一切意味著一個統一世界的關於在場性的存在論的終結”,從而“擺脫那種讓身體、性別、兒童、婦女、混混、殘疾人、新性別者、地區知識——尤其是魔法、煉金術、超常熱情、占星術這些被笛卡爾、萊布尼茨和康德所批評的“錯誤科學”——邊緣化的哲學話語”。
Sally J. Scholz教授
Sally J. Scholz則向我們展示了全球公民團結的理念及其與社會風險之間的關系。隨著全球化的進程,全球性的相互依賴關系正在逐步加強。這種相互依賴一方面帶來了一些積極的好處,但另一方面它也使得社會風險被更普遍的分配。公民團結正是基於對個體、組織和國家在集體之中相互依賴關系的承認。這種團結要求我們共同承擔社會風險。Scholz指出,社會風險的不均等的分配會使得一些人過度承受社會結構所產生的弱點。因而,均等的社會風險分配應該作為公民團結的指導原則。最後,Scholz運用這種理念審視了當代的難民問題。難民的無國籍狀態並非一種自然弱點,而是有社會結構所造成的社會弱點。社會風險的均等分配就要求我們盡量減小無國籍狀態對於難民的影響。例如,要盡量使難民兒童獲得有質量保障的教育。
茶山講座
第二十四屆世界哲學大會的捐贈講座“茶山講座”(Dasan Lecture)於8月15日晚6點30分於國家會議中心舉行。該捐贈講座講座以韓國著名的哲學家丁若鏞(號茶山)命名。此次講座的主持人是韓國梨花女子大學Heisook Kim教授,主講人是西江大學榮譽教授Hee-Sung Keel教授,講演的題目是“作為道德之基的同情:一種儒家的情感道德理論”。
Hee-Sung Keel教授
Hee-Sung Keel教授認為,在人們日常生活中,道德實在論仍然是主流的立場。人們通常認為,道德有其事實的依據。很多人甚至認為,道德法則甚至和自然物理法則有著相同的有效性。然而,由於自然科學的進展和當代哲學的一些轉向,在現代社會中,“道德”和價值判斷越來越被認為是缺乏事實依據的。因此,重新審視東方的和西方的各種情感道德理論,為道德尋求新的確定性基礎之於我們便是重要且必要的。在當今的西方知識界,一種嚴格且頗具影響力的道德理論便是康德的義務論倫理學;然而,這種倫理學雖然有可能為超越文化界限的道德提供具有普遍性的基礎,卻也具有一定的的文化局限性。Hee-Sung Keel教授認為,以儒家倫理為主體、“同情”為基礎的道德哲學中包含了為道德尋求新的確定性的可能性:雖然在西方思想中,不乏有以“同情”為重要線索的倫理思想與道德哲學;在東方思想中,以“同情”或者說“憐憫心”為核心的儒家倫理則呈現出一種與西方悲觀人性論截然不同的道德樂觀主義。
現場花絮
這種道德樂觀主義的源頭當歸至孔子:孔子思想的兩個核心概念“禮”和“仁”展現了對人性和適當行為模式的洞察。之後,孟子進一步內化了“仁”的概念:在孟子看來,人雖然有生理上的欲望以至於使人忽略道德心的召喚,但道德在根本上不與我們的本性相違背;而作為情感現象的同情則幾乎是所有道德活動首要的因素。這一道德觀念在實踐層面則體現為,社會倫理只是個人倫理的自然延伸,這二者間並不存在顯著的差異。從現代倫理的視角看,即便這一基於人性善良的思想不能直接推出普世的人權,也能夠導致普世的人的尊嚴。
Hee-Sung Keel進一步強調,對於孟子來說,人心、人性和天道是相通的。因而孟子會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因此,如果道德在人心中有其自然的根據,那麽天道當中也就一定包含道德性。在這個意義上,在儒家哲學看來,道德不僅有其人類學的基礎,還有宇宙論的基礎。而宋明儒學中所發展出的道德形而上學正是為儒家哲學中所蘊含的這種宇宙論進行奠基。Hee-Sung Keel教授認為當代中國哲學研究中很多試圖將孔孟哲學與宋明理學判然二分的做法因此都是不可取的。
在講座的最後,Hee-Sung Keel教授強調道德需要有一個類似於自然法的東西作為基礎。在孟子那裏有著類似於西方哲學中自然法的概念。如果缺乏這樣一個概念,任何道德都是沒有根基的。
在講座後的討論環節中,Hee-Sung Keel教授進一步指出,西方倫理學錯誤地在自然主義和超自然主義兩極上搖擺,而儒家哲學以及儒家傳統下的東亞哲學應該為道德實在論找到處於自然主義和超自然主義之間的第三條道路。
相關鏈接:
具體會議議程及時間表可登陸世界哲學大會官方網站查詢
【世哲大會快報】第2日 自我與良善生活:從表達到理性的反思視野
編輯:山石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