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www.s10hwd.cn/func.php on line 256

Warning: file_put_contents(./cachefile_yuan/s10hwd.cn/cache/3f/34f2f/994d2.html): failed to open stream: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in /www/wwwroot/www.s10hwd.cn/func.php on line 244
【世哲大會快報】第2日——自我與良善生活:從表達到理性的反思視野 - 意昂3体育


【世哲大會快報】第2日——自我與良善生活:從表達到理性的反思視野

編者按:第二十四屆世界哲學大會第二場全體大會於8月14日上午召開,主題為“自我(SELF)”。主講人是Sara Heinämaa教授、倪梁康教授和Theophilus Okere神父。

全體大會之後,召開了主題為“表達性、對話、可譯性”的專題會議,Paul Healy、Michael Beaney等多位哲學教授就不同文化傳統之間相互交流、進行對譯的可能途徑展開深入交流。

晚上,專題會議“理性、智慧、善的生活”成功舉行。姚新中教授、Maurizio Ferraris教授、Paul Kalligas教授發表演講。

全體大會“自我”以及專題會議“表達性、對話、可譯性”

本屆世界哲學大會第二場全體大會“自我(SELF)”於2018年8月14上午九點至十一點在國家會議中心召開,在這場和本屆哲學大會主題“學以成人”緊密關聯的大會上,三位演講者貢獻了精彩講座。

第一位演講人Sara Heinämaa教授的論文承接了思考“自我”問題的現象學傳統,她試圖說明——接續胡塞爾現象學的思考——構建生活世界意義的自我並非笛卡爾式的孤獨的理智主體,也不是康德哲學意義上由人類理性所共享的普遍的形式原則,而是一個內具時間維度和社會嵌入型結構的動態結構。這一“意義—建構”的自我作為知、情、意合一的始源的意向性行動主體,作為全部實際的和可能的從意識的連續流中綻放的行動極點,具有在內在時間中形成的意向性行動的內在歷史,並且借由主體間性,生活世界的整全意義也是由如此這般的自我的開放共同體建構的。

Sara Heinämaa

第二位演講人倪梁康教授從中西方哲學傳統尤其是現象學傳統和唯識學傳統出發,探索(首先是胡塞爾哲學意義上)從靜態、點狀的“純粹自我”(在感知行為進行的過程中被自我直接意識到的自身明見性,並賦予一切意識體驗以“屬我”的特征)到動態的、線狀的“人格自我”(認定自我確然性始終處在時間性的流動中,包含自身的當下、過去和將來,並進而形成人格內容)的自我“生成”過程,他同樣提示了中國哲學傳統中與此相關的思想觀點。限於時間他並沒有將論文內容充分展開,大家均期待此文的發表。

倪梁康

第三位演講人Theophilus Okere神父首先從哲學史的角度出發研討關於自我概念的各種哲學解決方案,進而從詞源學意義上為我們展示了他的家鄉文化——依博文化——中關於自我概念的豐富哲學、宗教學資源,最終他試圖說明在依博文化中人類被理解為關系網絡的所在地,在這一網絡之中“自我”是一個典型的社群意義上的自我——它將自己看作一種活著的、自然的共同體的中心,在歷史和社會兩個向度上創造並支持生活空間。Theophilus Okere神父試圖以此回應極端的個人主義為當今世界帶來的危險,並期望這種依博/非洲的“自我”概念幫助我們為我們的世界產生一個新的、更具包容性的人類團結的意識, 一種對作為“共同自我”而非“敵對的他者”的更敏銳的感覺。

Theophilus Okere

在全體大會“自我”之後,在11點至13點的專題會議“表達性,對話,可譯性”中,多位哲學教授就不同文化傳統之間相互交流、進行對譯的可能途徑展開深入思考。

Paul Healy主張通過證明富有成效的跨文化學習超越文明之間不可通約性、二分法思維和歧視性比較的陷阱,一個進一步的長處是——就像“好的生活”這一概念中所體現的那樣——作為文化理性的一種量度,且因此作為跨文化交流和學習的試金石,它規定了人類福祉和繁榮的理想。在描繪其構成性特征之後,他從古典東西方哲學中汲取了核心洞見,來闡明西方與東方之間的對話如何能夠引發關於過一種好的生活是什麽的擴展性理解,從而為在一個緊密互聯的全球化世界中學習人之為人提供一種有效激勵。

Michael Beaney教授開宗明義地提出了他全篇論文的主題“如果一個想法是值得思考的,那麽,這個想法也值得清晰地言說;而且,如果這個想法被清晰地言說了,那麽,它會讓其他人的思維更加清晰”,就此他提出了檢驗多語言翻譯之清晰度的“傳話遊戲”概念,其意圖是:如果將從一種語言翻譯到另一種語言或多種語言的翻譯過程看做一場“傳話遊戲”,那麽只要這一過程能夠成功完成,傳遞的信息能夠被對方理解,那麽清晰度就可以令人滿意。進而,Beaney教授以對中國哲學重要概念“道”的翻譯為例,闡釋了清晰的哲學翻譯的重要意義和其困難,在他看來,儒家哲學的一個理念似乎能夠最好說明如何進行準確、貼切的翻譯:“你對某事越了解,你越能用自己的話進行闡釋,並傳授給他人”。而毫無疑問的是,巧妙而合理的翻譯將會助力跨文化交流。

專題會議“理性、智慧、善的生活”

2018年8月14日晚上18點至20點,第24屆世界哲學大會專題講座“理性、智慧、善的生活”在國家會議中心成功舉行。哲學教授們就如何在當今世界、借助傳統智慧追求善好的生活開展了精彩講座。

本場的第一場講座來自中國人民大學的姚新中教授。在他的論文《早期儒學關於美好生活的倫理範式》中,他旨在基於早期儒家文本而建構一種儒家特有的美好生活範式。為了充分理解這一範式,作者談論了美德和智慧如何在生活的“樂”中匯聚,財富和友誼在美好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並且說明了“樂”如何來自於美德和智慧,卻能夠充分利用後者。

講座現場

第二場講座“若自由,則因你是生產者”來自Maurizio Ferraris教授。他先藉由“文件媒體革命”之於現代社會的意義回應了馬克思所謂“商品之謎”的謎底:商品乃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關系。並進一步指出,雖然時至今日,這一點早已絕非神秘,但在今天的時代中,我們其實是製造商品(文件)的無償的勞動力,而這也是人們未嘗認識到的。接下來,作者又指出,在今天,文件相對資本而言具有的更強的價值和力量,並說明了諸如民粹主義運動的政治運動在很大程度上也和文件一樣,都是“活動化”的產物。在本文的最後一部分,作者又在實踐向度上說明了“活動化”這一行為在客觀上就是勞動,而其在財富中產量的有效性也需要得到認可。因此,在他看來,活動化薪資就格外需要落實,企業的利潤也要進行重新分配——而最理想的解決方式就是發現被活動者和企業的直接聯系。

講座現場

本場的第三場講座“從美德到幸福:新柏拉圖主義的轉變”中,Paul Kalligas教授先是考察並梳理了自柏拉圖以降至於斯多亞派、伊壁鳩魯派對於美德和幸福的理解;之後,作者又說明了以普羅提諾為代表的新柏拉圖主義對於美德和幸福關系另外的考量:在普羅提諾,幸福的終極目標是與神相似;理論知識對於實踐美德享有絕對的有限性,實踐美德不再被視為實現幸福的手段甚至是實現幸福的組成部分,而只是真正幸福的伴隨物或者附屬狀態。在他看來,決定一個人幸福的主要因素是一個人的自主性,換言之,只有一個人完全自由地追求屬於其存在最深處的永恒真理的時候才是最幸福的,而這一特質也是人之所以能夠分有神的神聖永恒至福的原因。

相關鏈接:

具體會議議程及時間表可登陸世界哲學大會官方網站查詢

世界哲學大會開幕!這些著名學者都來了!

【世哲大會快報】首日:從精神到仁愛

編輯:山石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

意昂3体育专业提供:意昂3体育意昂3体育平台意昂3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体育欢迎您。 意昂3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