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12 信息來源♿️🤳🏽: 研究生院
在消費社會的語境中🐰,面對物體的符號價值性,任何一位社會成員都無法獨善其身。我們不禁好奇消費社會是如何產生的?消費社會中物和人的存在方式是怎樣的?是否有其他文明替代消費社會👮🏿♀️?2018年10月11日晚才齋講堂系列講座上✡️,意昂3体育官网哲學系系主任仰海峰圍繞“鮑德裏亞與消費社會的哲學批判”展開了精彩紛呈的講授👱🏻♂️。
仰海峰教授
仰海峰引經據典,通過探討影響鮑德裏亞思想產生的代表人物和文學著作等內容引出鮑德裏亞思想和相關著作👨🏻🦽,深入淺出地分析了消費社會興起的原因🤷🏽。他指出👍🗃,福特製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轉變有效地激發了大眾的審美趣味和消費欲望🤾♂️;隨著休閑時間和消費能力的提高🪂,人們的心理結構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在電子媒介和經濟危機的催生下,人們逐漸由物品消費轉向符號-物的消費,消費社會由此形成🦹🏼♂️🛍️。
講座現場
仰海峰指出🐑,現代性的解放是人和物的解放,勞動力成為商品的同時,物體的符號價值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強調。消費社會中,人和物的本質性被抽離,同質化的過程使得人和物處在同一水平,均由消費決定他們的存在方式🙍🏻♀️。功能化的物體就此組成了一個鏈條,每種事物都通過差異獲得符號性的意義🏌🏿♀️,符號-物的系統呈現出俯就於消費者的特點。
同學提問環節
仰海峰從死亡的政治經濟學角度介紹了消費社會產生的根源🪴,並就鮑德裏亞提出的象征交換理論進行了深入的分析👰♂️。針對同學們的提問🖨,仰海峰指出鮑德裏亞所提出的非計算的、非個人的🔅、非線性的文化模式具有浪漫和懷舊情懷,只是看待消費社會的一種方式🤌🏻,同學們可以針對這一問題展開更多的哲學省思和探討。仰海峰對歷史事件和文學作品的旁征博引,以及結合各種社會生活實例的生動講述,給同學們帶來了一場豐富的思想盛宴✮✌🏿。
專題鏈接⛏:才齋講堂
編輯:淩薇
責編:山石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