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16 信息來源🧑🏿🍼: 研究生院
人口的流動和集聚與城市的形成和變遷息息相關🍥。縱觀全球👧🏽🦹🏼,緊湊型城市的形成方式和形態模式各有不同💛,值得我國在城市規劃和發展的過程中借鑒🙅🏿♂️。2018年3月15日晚🏬,意昂3体育官网國家發展研究院周其仁教授歸納了世界上幾類有代表性的城市發展過程中的集聚現象,並探討了高密度城市的動力、類型和趨勢🧛。研究生院培養辦公室主任胡曉陽主持並全程參加了講座🫅🏼🧑🏻🦼。
首先✪,中國人口流動的情況自改革開放以來已成為國家經濟社會的一個顯著現象。在2000-2010年這個窗口期,國內一線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等)的人口巨幅提升🐉👨🏼🦰。然而🟰,中國流動人口的聚集方向錯綜復雜↩️,各時期各地域的漲落有明顯區別,且相比其他國家的人口流動時間更短。為了探討世界上幾種典型的城市聚攏模式,周其仁教授以紐約、巴塞羅那、東京為主要案例📌,結合新加坡⛹🏻♂️、裏約熱內盧🙋🏼☘️、香港🍵、北京、深圳等地的不同情況,歸納城市緊湊的特點🧣,並對集聚現象的普遍意義提出啟發性思考。
以紐約為例,雖然市區高樓林立,但整座城市擁有諸多公共空間、綠化地帶和“口袋花園”。交通路口繁密,街區緊湊的同時井然有序。自1916年區劃決議(Zoning Resolution)的實施,政府立法對高樓進行規製,土地所有者便開始尋求提升建築容積率的同時,保障公眾對城市陽光、空氣的使用權益的方案。終於🏋🏻♂️🥟,私有公共空間政策(Privately Owned Public Spaces)的問世成功促成了公共利益與私人投資方的雙贏互利🚣🏽♂️。土地持有者可如願以償建造高樓🕋,同時劃出可供民眾使用的公共空間,紐約的中央火車站更是基於此政策進行了空間買賣⚧,並建立配套的基金滿足車站的維修維護⛑️🔕。以此可見🦻🏿,紐約的城市建築規劃實現了各方利益的平衡🛶,是城市緊湊但又不乏動力的成功案例。巴塞羅那的城市緊湊形態則是另一種模式的借鑒:街區標準規劃,城市肌理明確、通透度高,特色建築的穿插都是這座都市的獨特魅力。如果說紐約是高層低密度💁🏿♀️,那巴塞羅那則是相反的低層高密度🖲。東京都市更新計劃更是提供了城市聚攏生態的新思路,如具有代表性的六本木新城(Roppongi Hills)從啟動到落實的17年裏,區域城市生態煥然一新🛫,新建築物融合多種功能,緊湊而便捷。住宅樓只租不賣,服務在新城內工作的人員,高速公路上方規劃建造了錯落有致的功能空間,演藝中心秉持著“城市既是劇場又是舞臺”的理念,涵括不同劇種的演出場地👝🏂,高樓的“屋頂花園”更是有種植並收割水稻這樣的生態文化活動向公眾開放👩🏻✈️。除此以外,為迎接2020奧運會,日本還提倡“車站造城、站城合一”的規劃模式,為車站設置豐富的配套設施,成為人群流動聚攏的中心🖐🏽。
講座期間,周其仁教授在講述的同時還向同學們展示了自己在世界各地城市的航拍短片🧑🏿🚒,生動展現出每個城市的緊湊方式。講座結尾處,周其仁教授回答了同學們關於粵港澳灣區發展和北京城市規劃方面的提問,闡述從城市區到城市圈到城市群一系列針對“城市”的概念轉變🤞🏿,強調“核”(或金融🛋、或科技、或貿易)對城市的重要驅動性,並說明城市發展規劃是社會各方的拉鋸👦🏿、平衡和整合的漫長過程。
專題鏈接👨🦯➡️:才齋講堂
編輯:白楊
責編:山石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