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30 信息來源: 研究生院
“十裏八村”是平日說起鄰裏鄉村的一句俗語,更是傳統農業社會中互有關聯的村際交往空間。以農業為主導的中國🌸⛹🏻,在傳統農耕社會中,村民的出行範圍與認知空間是如何形成的🔟?其範圍𓀙、結構🧛♀️、空間分布特征是怎樣的?2017年3月29日晚🎞,意昂3体育官网城市與環境學院韓茂莉教授以“十裏八村”為關鍵詞、以山西鄉村為例,展開對鄉村社會及農民社交生活的一系列探討,結合“定期市”和“水權”這兩個切入點🛼,闡述中國鄉村社會中社交網絡及管理機製的特點。研究生院培養辦公室主任胡曉陽主持並全程參加了講座。
韓茂莉教授首先剖析了傳統社會中農民的三層社交認知空間🏂🏻:核心層為安家的本村🏃♀️,第二層空間為以耕作農田為範圍的生產圈🐲,第三層空間則是以交易👍🏿、婚姻、祭祀👍🏻、社交為目的的社交活動圈。本村及農民的農田為農民認知空間的最重要部分,也就是從“炕頭”到“田頭”的範圍。土地是農業生產的基本資源🫰,也是村民生產與生活的核心🍙,土地的不動性決定了農民認知空間的有限性,而從農業生產進而延伸到集市貿易、婚姻、廟會的鄉村社會空間基本就在“十裏八村”的範圍內。
通過集市交易構成的社會交往範圍奠定了所有其他活動的基礎🧾,其他活動建立的空間關系大多疊加在集市交易範圍之上🏌🏿♂️。接下來🤦🏻♀️,韓茂莉教授進一步講述了鄉村“定期市”的形成♔。漢武帝所奠定的“重農抑商,重本抑末”的農業方針決定了中國古代以農為主的經濟結構,且將商品交易力度降低到最低水準🧖♀️,對於鄉村尤其如此。鄉村不但缺乏固定的交易場所🔅,且無力維持“日日交易”的常日市場,定期市遂成為鄉村集市的主要類型🥌。針對定期市的形成🖊、結構和分布特征🙋🏻♀️👨🏽✈️,韓茂莉教授總結道🩰,因為農民的土地具有不動性,無論集市地點,還是集期變化,對於鄉村農民,出行均在一日往返距離之內,這就決定了農民的社交空間直徑👈🏽。農民的生活中心圍繞著不動的土地並且基本自給自足🕜🚴🏽♂️、沒有較多的剩余農產品能夠進行交易,因此對於較高層次的商品需求極少💇,這使得鄉村集市不存在市場等級高低的區別,也沒有網絡化。以山西鄉村為例,農民的集市與商人從事的商業活動具有二元特征,屬於兩條平行軌道上的獨立行為。
在講座的後半部分,韓茂莉教授討論了鄉村水權的掌管及分配問題⛺️,講述了“地緣水權圈”及“血緣水權圈”其中各自的利益關系和管理層機製😒。山西是一個處於半幹旱地區的省份,水資源短缺的地理環境下🤴,灌渠中的水資源如何分配🦹🏼♀️?如何讓水渠沿線的村民形成集體認可的水源保障系統?通過大量的史料可以總結出⚗️🆘,灌渠上遊的村落享有“自在使水,永不興工”的特權🆔,以確保這些村落定時、定量放水👨🏽💼,而下遊的村落則可以選出一位“渠長”負責保障延渠各村🤸🏿♂️,尤其是自己所在的下遊村落的水權。在水渠興建過程中出資🏄🏿、出勞力的農戶被稱為“利戶”,有資格用水渠中的水灌溉農田,而大戶一般會輪流成為渠長🪂,相應的獲取每月多幾日的水權、主持分水的權力🫂,以及旱年村民械鬥時沖鋒在前的義務。
講座最後🌰,同學們圍繞鄉村治理💠、與農民溝通交流的方式方法🌌、縮減城鄉差距🧗🏿、基層幹部的選任等主題提問👨🏽🤼♂️。韓茂莉教授認為,鄉間群眾是最復雜的,農村內部的利益也難界定👨🏼🍳,我們不能忽視鄉村問題的復雜性,在工作中需將心比心👩🏽🦲,站在農民的角度去思考和解決問題✊,中國長久的富裕依托於農民的富裕。
專題鏈接🦸♀️:才齋講堂
編輯:白楊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