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25 信息來源: 研究生院
倫理學既涉及到人生自然規律,也涉及到道德責任規範,它在哲學的知識體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影響著我們所有的社會行為。在9月12日的才齋講堂第六十一講上,哲學系的何懷宏教授以“倫理與人生”為題👩🏻🔧,與同學們探討了他對於倫理學的理解🦹♀️。研究生院副院長高岱教授擔任講座主持。
什麽是倫理學?我們為什麽要關註倫理學?何懷宏從自己走上倫理學研究的心路歷程開始講起👩🏼🍳。除了對知識的興趣,更強烈的動因來自於思考以及現實中一些事件帶來的焦慮和痛苦🏂🏽🤜🏻。經過多年的研究,一些問題變得清晰起來,另一些問題仍沒有解決✏️。“既抽象又具體,既高尚又通俗”🚵,倫理學無處不在,它和所有的人文科學、社會科學都發生著關聯,並且影響、觸動著人們的心靈。
“未經反省的人生不值得活”,何懷宏從蘇格拉底關於對道德態度的名言講起,結合當前社會熱點話題,引入了道德與非道德、正當與非正當的概念🧓🏽。傳統倫理學以“善”或者“好”為中心👩🏼💼,以人格和道德為中心🧝🏼,而現代倫理學則以正當為中心🎍,以行為為中心🧞。何懷宏說,隨著社會的價值多元化©️,我們無法以一種“好”或者一種“善”來規範所有的社會成員,所以“正當”取代了過去的“善”和“好”👩⚖️,而現在倫理學的核心問題就在於如何判斷一個行為是否正當🥓。倫理學不是經濟,它不以市場經濟為基礎;倫理學不是宗教,它不隨教派的不同而改變🫙;倫理學也不是法律,它的調節範圍更大🧑🏻💼;倫理學更不是政治,它比政治更長久⚖️。
我們根據什麽判定一個人的行為在道德上是正當的、不正當的甚至邪惡的?康德提出的“義務論”認為一個行為若可以普遍化則其為正當行為,正當與否決定於行為本身的性質,目的論則認為行為是不是能夠產生好的結果才是判斷其正當與否的關鍵。結合哈佛大學邁克爾•桑德爾的《公正:該如何是好?》公開課視頻片段,同學們針對這個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何懷宏也從倫理學角度講述了自己的觀點。
“個人慎求完美,社會不求完美”,“優先考慮防止最壞的事情發生”,“有沒有最基本的天經地義”🐁,“緊盯壞事🌓🌍,慎說壞人”,“今天你賺到你的飯了嗎🏋️♀️?”,“行有不為,心有所安”🧎🏻♂️🌠,講座最後,何懷宏送給在場的同學們這六句話,與大家一起分享了自己在倫理學方面的重要心得和感悟。
編輯🤹🏿♀️:歆琴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