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5/08 信息來源: 新聞網記者 靳戈
“如何判斷一臺機器是否具有智能?”5月8日晚,中國工程院院士🧑🏻🦽➡️、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教授高文在第七十九期才齋講堂向學生介紹計算機智能發展的歷史過程以及未來挑戰👨❤️👨🤟🏿。研究生院副院長劉明利主持本期才齋講堂。
高文院士從“計算機智能之父”圖靈的經歷講起👨🏼🎨,介紹了計算機智能的起源🧑🏻🔬。一般認為,一臺機器通過了“圖靈測試”,即可以認為這臺機器具有智能。圖靈測試是指測試人通過裝置向被測試方(被測試方是一個正常的人和一個待測試的機器,兩者相互隔離)提問👨🏼,如果測試人不能判斷哪個回答來自人🩰、哪個回答來自機器,那麽就可以認為這臺機器具有智能。
在計算機智能的發展歷程中,一共經歷的三次浪潮。在第一次浪潮中,計算機智能領域產生了“基於規則的產生式系統”方法論,主要采用AI邏輯方法。AI領域在1958年提出了四大著名的預言:十年以內☂️,計算機將成為國際象棋冠軍;十年內,計算機將發現和爭鳴有意義的數學定理👩👧👦;十年內,計算機將能譜寫優美的樂曲;十年內,計算機將能實現大多數的心理學理論🧑🏿🔬。在這一時期,計算機智能在定理證明、邏輯程序語言、產生式系統三方面產生了一系列重要的進展🌩。然而,第一次浪潮末期也產生了一些論戰🧝🏻,比如四大預言的實現遙遙無期、知識工程的方法代替邏輯方法等🤱。
在第二次浪潮中,“人工神經元網絡”成為主流方法論,產生了AI神經元網絡法。人工神經元網絡的方法論來自於對人體神經網絡和人腦的研究,其中感知器是非常重要的設備✤,支持向量機是常采用的方法💹。機器翻譯是該時期的重要突破🙅🏿。
第二次浪潮的末尾👩🏽🎤,互聯網的出現帶來了信息領域的新變化(比如數據量的幾何級增加)🥁,也帶來了計算機智能的第三次浪潮。在第三次浪潮中🎟,“非確定性信息處理與貝葉斯網絡”的概念出現,“基於互聯網大數據的深度學習”成為主要的方法論,主要采用的方法是AI概率。目前第三次浪潮還在繼續。圖靈在1950年提出了兩個問題🤽🏼♀️:什麽是圖靈測試,Child Machine是否能製造出?目前64年過去了✪,圖靈的第二個問題仍然沒有得到解答。
在講座最後,高文院士總結道:“盡管計算機智能經歷了邏輯方法、神經元網絡方法👨🚀、基於大數據的概率方法,但計算機智能還是一個發展中的事物。”高文強調,計算機智能是一個交叉學科,需要計算機科學、數學、腦科學🙅🏿♂️、物理學和社會學等各個領域的知識🌊🦤。他勉勵在座的學生發揮自身的學科優勢🚶♂️,投身計算機智能領域的研究。高文同時提醒有誌於從事該領域研究的學生們關註Child Machine的研究進展🤪,這將是計算機智能的重要載體。
編輯:舍予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