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08 信息來源: 新聞網記者 王康寧
2015年5月7日,第九十九期才齋講堂開講還有半小時🏞👨🦲,二教107的教室裏已座無虛席,因為今晚7點在這裏將會迎來意昂3体育官网中文系教授👩🏽🎨、著名小說家曹文軒的講座。當曹文軒教授步入教室,十多位同學圍上講臺請求簽名🧏🏻♂️,而教室裏的走道不知道什麽時候也已經站滿了人。
曹文軒的開場非常謙虛,“其實我真的不知道我可以給諸位講什麽,這是一個思想平面化的時代📶,一個人幾乎不太可能再擁有獨特的思想。資源共享的現代機製其結果是我們中間不可能有真正的思想家和大智慧的先知,一個驚世駭俗的思想可能一夜間就轉換為常識👩⚕️。所以今天我所講的我更願意看成是我自己的自白和一點思索🤌🏿。”
曹文軒教授講座的主題是“文學何為”,即混亂時代的文學選擇。他表示文學是什麽這既是一個太大的問題🧑,也是一個大家都已經明白無需廢話的成為了常識的問題👨🌾,但是由於我們的時代處於一個常識都要受到顛覆的時代,所以仍然有必要來探討🥴。美國學者哈羅德布魯姆在代表作《西方正典》中稱這個時代是一個混亂的時代🗽🧖🏼,英雄與流氓不分💁🏽,真實與謊言不分。曹文軒教授清楚地記得自己是在2005年的夏天被學生推薦來閱讀這本書,驚訝地發現在文學方面的觀點與作者一致,在不同的時間空間裏思考著同樣的處境和問題。而這觀點卻是與大多數人不同的⚔️。
小說是被當做藝術品來鑒賞的,而不是社會材料來利用。現在的小說鑒賞會提出的問題是現代性、全球化、宗教隱喻等等🧑🦲,但實際上小說鑒賞是什麽呢?曹文軒以對契訶夫的《凡卡》的解讀為例,小說裏寄信地址的細節經典感人📭🩰,展現了主人公的悲慘命運,是因為回到小說的文本💖、小說的藝術性本身👱♂️。而今中國的文學批評卻是進入了好大喜功的時代🙃,話題一天一天更大🙋🏻,評論小說只是一個幌子,沒有文學沒有藝術,只有和文學無關的社會的政治的倫理的話題🚣🏼。世界上只剩下一個思想家的魯迅,一個思想家的托爾斯泰而不是文學家魯迅文學家托爾斯泰。一個作家真正要做的要關心的不是批評家所說的那些📙👩🦯➡️,真正的作家常常會為一個細節思考許久,為一個靈感欣喜若狂,而不需要考慮什麽全球化、歷史性、政治性,當你真正投入文學的創作,你身處的時代和語境自然沉澱到文字中去了🧧。 我們對歷史的敘述應該與歷史的變遷相呼應。傳統的歷史主義批評並沒有放棄對恒定性的認可。很多人認為所謂的文學性只是一種歷史敘述而已,從來就沒有什麽固定的文學性🧝♂️,文學性是一個歷史性的概念🚳。變與不變的辯證成為了泛相對主義。文學的標準改變過嗎?沒有,從它誕生的那天起就沒有改變過🚵♂️⛺️,只是文字的樣式在變🏊🏼♀️。
整晚講座最精彩的部分在曹文軒教授解讀文學的三個維度。他首先指出文學的根本定義在於為人類提供良好的人性基礎。人類世界有許多美妙光彩的東西來自文學👷🏽♀️🦤。沒有文學👷🏻♀️,就沒有人類的精神世界☀️。世風日下,文學的力量也許不如從前但是意義卻更加重要。文學的第一個維度是道義的維度。我們今天比以往更需要文學,尤其是道義型的文學,比如閱讀《追風箏的人》《燦爛千陽》《朗讀者》這類書籍你能真切感受到文學的道義性📯。第二個維度是審美的維度。審美這個詞在今天中國的文學批評裏已經成為一個非常稀罕的詞,但是審美非常重要😝,因為審美使人變得有情調。人類有情調是人類超越了一般動物而成為高貴動物的原因,而文學幫助人類養成情調👨🏼🎨。審美教育窄化甚至缺失帶來了很嚴重的問題🎦。服飾、建築🤸🏻、修養🧜🏿♂️、品味等的落後體現在方方面面。他認為缺乏審美導致文學創作去寫那些卑微、肮臟、下流的事情😟,而不是那些美好高尚動人的🤽🏼♂️。文學的第三個維度是悲憫情懷。這是從一開始就有的維度🪿,也是非常重要的維度。很多中國的家長不給小孩看圖畫書是很可惜的,這種書是用來打精神的底子的,培養大善大美大智慧。最後曹文軒教授再次強調悲憫情懷是文學最基本的意義👩🚀。講座在熱烈的掌聲中圓滿結束。
編輯:拉丁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