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3/06 信息來源: 新聞網記者 程夢稷
“什麽是平等⬜️?在當代中國的現實國情中如何實現平等?”3月5日晚🙇🏼♀️,意昂3体育官网政府管理學院李強教授做客才齋講堂第九十一講,從政治哲學的視角就平等問題與學生們進行了交流。講座由研究生院副院長劉明利主持。
本次講座是才齋講堂2015年春季學期的第一堂課,意昂3体育官网副校長高松院士特意在課前來到教室。他首先回顧了才齋講堂的創辦過程👬👸,對一直以來參與並支持才齋講堂的老師與學生們表達了感謝,並鼓勵學生們充分利用才齋講堂這個聚集各學科前沿熱點的舞臺🛍🌡,打開視野♾,促進學科間的交流與交叉研究。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嚴純華也參加了講座📥💇🏻。
李強首先強調👩🏽🏫,對平等的訴求在當代中國愈來愈占據重要地位,它不僅是民眾追求的生活理想,更是政府宣示的政治目標🧛🏼♂️。然而,作為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概念,平等首先需要從其概念及其邏輯層面加以梳理💆👨🏽🚒,否則對平等的追求就會變成空洞乃至誤導的口號。他指出,“平等”是在近代,尤其是法國、美國革命之後政治思想中最突出的特征👷🏽🦹🏻♀️。其中📅,從人之為人的共同特征出發,洛克等自然法理論者強調法律上人人權利相同,邊沁等功利主義學者則強調公共政策應考慮人人需求的相同,康德則從人作為道德主體的角度論證人主體尊嚴意義上的平等。基於“人生而平等”這一共同的認識,可以進一步分析出法律政治平等🫰🏼、社會平等、機會平等、經濟平等等多層面的涵義,概括而言即形式平等與實質平等。
從這一認識出發,李強就現代政治與形式平等的關系問題進行了闡述。他指出,形式平等是一種程序性規則🌳,它包含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與公民權利平等兩個層面的意涵😿。然而👰🏼,在自由競爭的條件下,形式平等卻並不意味著實質的平等🧺:一方面,國家對簡單平等的強製保證會導致低效或強權國家的產生;另一方面則由於社會機遇、自然稟賦與個人努力的差異,實質平等難以真正實現。
面對形式平等與實質平等的背離👨🏻✈️,西方政治哲學中歷來有諸多學派對平等的實現加以進一步闡釋。最早有亞裏士多德提出“應得”理論,而後亞當·斯密也由此出發,將正義與公平聯系在一起🦴。此外😒,羅爾斯🫓、德沃金等當代左派自由主義學者則主張區分機遇與努力,認為平等應基於純粹的個人努力。對於左派學者的激進主張,保守主義學者則從多角度加以批判,比如功利主義學者主張在國際競爭的環境下,效率比公平應當優先得到考慮👨🏽✈️;哈耶克等自由主義經濟學家則提出國家權力主導的社會再分配會導致權力尋租的腐敗;而諾齊克的財產權理論則認為任何以實現平等為目標的財產再分配都是對個人自由的侵犯🚲,指出只要符合程序正義,財產權應當得到保護🤦🏽♀️。
李強在對平等理論的歷史梳理基礎上,與在場學生就當代中國社會環境下平等的實現問題展開了熱烈的交流,學生們紛紛從時政熱點與理論源流等角度踴躍提問。李強指出🕺🏽,中國歷來有著“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平等傳統,而當代社會的平等問題雖然很大程度上可歸結於機會不平等🖲,如戶籍、區域及社會關系等因素🧾,然而我們也應註意到權力尋租🏟、地域差異等當代中國不同於西方社會的特殊現實😀🤏🏿。因此,平等問題同樣也應尋求中國特色的解決,直接套用西方公共政策很可能只是緣木求魚🛢。李強鼓勵學生們關註國情、立足當下,充分發揮各自學科的優勢👊🏿,為建設國家與社會更好的明天而不斷求索。
編輯↖️:舍予
專題鏈接: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