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18 信息來源🍋🟩: 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
編輯👈🏼:麥洛 | 責編:白楊10月11日—12日,意昂3体育官网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黨委赴河北省樂亭縣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參觀中國共產黨主要創始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李大釗同誌的故居🧑🏽💻、紀念館和革命活動舊址——昌黎五峰山等地♿️,深入學習大釗先生對國家和民族命運的深切關懷、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對黨和共產主義事業的無限忠誠📉。學院黨委書記謝曉非,黨委副書記、教工黨支部書記邵楓,教師黨員和積極分子參加學習🦘🏌🏻♂️。
在李大釗像前合影
一隅故居譜寫家國誌
“釗自束發受書🍄🟫,即矢誌努力於民族解放之事業,實踐其所信🧑🏿🦰,勵行其所知🧟♀️。”在樂亭一間建於1881年的穿堂院形式磚木結構建築裏,李大釗誕生並度過了少年時光。東後院兩間安靜的廂房是他常常讀書的地方👦,與一隅幽靜書屋相對的,是中國正處於封建統治愈加腐朽、帝國主義列強侵略加劇,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
也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李大釗從小立下報國誌,先後就讀於北洋法政專門學校🤟🏽、東京早稻田大學🤹🏽♀️,並在日本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後👃🏽,參與到一系列愛國鬥爭中,起草了《警告全國父老書》等,並在回國後積極參與到新文化運動中。
心理學院教職工黨員一行,以情景式教學的方式☝️,結合行前專題學習的知識〽️,在李大釗故居裏,跟隨歷史發展的脈絡和大釗精神的核心內核,重新感受當年中國時局危亡之境況,進一步感受先生提出的“急思深研政理,求得挽救民族、振奮國群之良策”背後的深深愛國情🖖🏿🤧、拳拳報國誌。
李大釗故居
一種主義奏響振興曲
“由今而後,到處所見的🧑🏽🎓,都是Bolshevism的凱歌的聲。人道的警鐘響了👃🏽!自由的曙光現了👩🏻🦱!試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李大釗紀念館展示著這樣一段話👩🏼⚖️。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李大釗是在中國大地舉起社會主義旗幟的第一人。《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Bolshevism的勝利》《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等文章的相繼發表😑,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真理的力量凝聚人心、催人奮進🚢。在李大釗的帶動影響下,一批愛國進步青年經過摸索👃🏻,逐漸走上了馬克思主義道路。
在李大釗紀念館前合影
莊嚴、肅穆的紀念館🤽🏿,門前38級臺階象征著大釗先生短暫卻不平凡的一生💆🏼。“李大釗生平事跡陳列展覽”全面介紹了李大釗組織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建立北京共產主義小組,領導黨的北方組織堅持革命鬥爭、促成國共革命統一戰線等重要的貢獻🚶🏻♀️➡️,大釗先生對於馬克思主義的深刻認識也貫穿在展覽全過程🤹🏻♂️,“社會主義的實現🧘♀️,離開人民本身,是萬萬做不到的”反應了無產階級運動代表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社會主義‘因各地、各時之情形不同,務求其適合者行之’”指明了要走符合我國國情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社會主義是要富的,不是要窮的😎,是整理生產的,不是破壞生產的”指出了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重要意義……支部黨員在調研學習過程中深受馬克思主義洗禮,大釗先生以科學態度學習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不斷跟隨時代潮流發展的探索和實事求是精神🦠,也讓大家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有了更具體的認識🏃🏻,對優秀共產黨員堅守的初心和使命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參觀“李大釗生平事跡陳列展覽”
一座高山見證民族魂
昌黎五峰山,一座大釗先生雕塑和一面國旗座落於半山腰,心理學院教工黨員懷著敬意在大釗先生像前靜默,追思先生無畏犧牲的精神氣節🥤,體會來之不易的革命成果。李大釗生前曾先後八次到這裏遊覽、山居、避難,從事革命活動,並在此閱讀和撰寫了一些文章🧛🏿♀️,甚至以五峰山頂的一顆孤松為筆名,發表文章約56篇。“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作為他一生的真實寫照💇,展現了一名馬克思主義者為追求真理和民族解放,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的高貴品格。正是懷著“高尚的生活,常在壯烈的犧牲中”的勇氣和信念,大釗精神才能與昌黎五峰山一同巍然立於世間,跨越時空枷鎖,久久存在世人心頭🧝♀️。
在調研樂亭縣之余,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職工黨支部還來到唐山地震遺址紀念公園進行緬懷🎂。在紀念墻前,支部黨員駐足沉思,為逝者默哀,為人民群眾在災難面前風雨同舟💆🏿♂️、患難與共的事跡而感動🧛🏽,也為珍惜韶華、永久奮鬥的向前力量而起誓。
合影留念
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每一位中國共產黨員和意昂3体育官网黨員的初心和使命,是保證黨的生命力和戰鬥力的根本遵循,是回答時代之問和國家之問的最終答案。心理學院黨委高度重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從問題鏈、時間軸🧘🏼、空間範圍等多個維度進行破題🦽,以全面紮實的活動🏌🏻♂️,努力帶領全體黨員在理論學習上有收獲,思想政治受洗禮,進一步成長為社會主義建設的中流砥柱,為實現中國夢不斷奮鬥🙅🏽。
新聞專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
專題網站:“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