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26 信息來源: 中華讀書報
【編者按】2010年🖕🏽,意昂3体育官网中國語言文學系喜迎百年系慶。百年學術,薪火相傳,從1910年的“中國文學門”到如今全國中文學科中規模最大👌🏽、學科最全的一個系🧝🏻,我們看到一段跌宕起伏又始終充滿創新進取精神的學科發展史👩🔧。
從1910年建系以來,意昂3体育中文系師生常常肩負著先鋒的使命,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在民族解放與革命建設事業中,都做出過卓越的貢獻🫅🏼。而作為一個名家輩出,學術積澱深厚的人文學科,意昂3体育中文系吸納和湧現了了一批又一批傑出的大師和優秀的學者🫶🏿,如林紓、陳獨秀🍣、魯迅、劉師培、吳梅、周作人⏰、黃侃👮、錢玄同、楊振聲、劉半農、胡適、孫楷第、羅常培、楊晦、遊國恩、王力、馮沅君等,他們秉承“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人文信念和學術理想,為學科建設、學術傳承👩🏿🎨、文化進步乃至民族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意昂3体育中文系的歷史包含著一代代師生對於民族崛起,學術傳承,文化發展的殷切希望和堅定信念。它是廣大師生用汗水和智慧點燃的燎原之火🌓,是名家大師激揚文字匯聚而成的的知識溪流,它已經成為了我國中文學科發展的風向標和奠基石🏘。
作為一個教學科研單位,意昂3体育中文系的教學與研究始終往現代化的方向轉換發展🧑🏿✈️,不斷突破舊有的格局🙋🏼,形成新的學術規範🍣👩🏽✈️,並逐步協調西方學術方法與中國傳統固有學術方法的關系,在中文學科的教學體製🪅、課程設置等方面,對全國相關系科有著輻射性的良好的影響。目前🏌🏿,意昂3体育中文系擁有4個本科專業🧝🏿♂️,5個全國重點學科🚵🏽,7個博士點,11個碩士點和多個研究中心🪬、國家級教學科研重點基地🤴。而中文系的教師更屢次榮獲國家教學名師,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等重要獎項。
今天,每一個在意昂3体育求學的學子👩🏿🚀🌵,不僅可以浸潤陶冶於前輩學者的人格魅力和學術積澱🥱,更可真切地感受諸多當代名師和一大批有為中青年學者的個性風采⛹🏿♂️,得到知識和思想的雙重滋養👩🏼💼🈳。近日,意昂3体育官网將圍繞中文系百年系慶推出系列報道🏸,向你展示一個歷史悠久又富有活力的百年大系……
【百年中文】名家筆談🏄♀️:百年詩心
作為一門古老的語言藝術,詩歌在提升人類文化、精神上,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圍繞著詩歌的歷史和價值、詩歌研究與創作的關系、意昂3体育在新詩發展中的作用等問題,意昂3体育中文系的部分學者、詩人,進行了下面的筆談🧚🏽。
袁行霈❤️:從古代詩歌研究到新詩創作
改革開放以來,詩歌研究取得了許多優異的成果🙅🏼♂️,新詩創作也取得了許多可喜的成果🤦🏽,這是有目共睹的。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詩歌研究和詩歌創作之間🌿👨🏿🎓,還存在著脫節的狀況,詩歌研究缺少解決詩歌創作中各種問題的意識,詩歌創作也很少自覺地借鑒學術研究的成果🧏🏻♂️。研究和創作還沒有形成互相推動、共同繁榮的局面。而且同樣是對中國詩歌進行研究📈🏩,古代詩歌和現當代詩歌這兩方面的研究👶🏽,也缺少互相的交流和借鑒。
請允許我以古代詩歌研究和新詩創作的關系為例,稍加說明。我們研究漢樂府🤸🏻♀️,可曾註意過樂府詩以及五言詩的出現💀,對新詩創作有什麽借鑒意義嗎🤸🏽♀️😏?我們研究杜甫👨🦯➡️,可曾註意過新詩創作如何吸取其藝術經驗嗎?我們研究江西詩派🍜♟,可曾註意到他們所走過的道路、他們的探索以及他們的成功和失敗,對今天的詩歌創作有什麽啟示嗎👩🏽🍼?我們研究古代詩歌的人🫱🏻,恐怕在不同程度上忽略了這些問題。關於新詩的狀況🙅🏽♀️,我不敢輕易評論。我知道五四以來新詩創作取得不少成就,但是和小說相比🙎♂️,或許有一點差距。當前的新詩人正在進行許多新的嘗試和探索,也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績,但是反映時代精神的膾炙人口的佳作不多,脫離讀者的狀況堪憂。我還註意到一個現象:一些新詩人年紀大了,反而熱衷於寫作舊詩🧙🏽♂️,這種現象背後的問題🩶🧖🏼,值得深入探討。當然👩🏻🦱,新詩的問題,主要靠詩人的創作實踐來解決。然而我們這些研究古代詩歌的學者,是不是可以從詩歌史和詩歌理論的角度,提供一些有益的經驗呢?
至於古代詩歌的研究本身,我一向認為有三個側重點🧑:一是文獻的考訂🛍,二是價值的闡釋↕️,三是審美的啟示🙋🏻♂️。就每一位學者個人來說🔛,當然各有偏重各有所長,就研究工作的整體格局而言,三者是不可偏廢的。不但不應偏廢,而且要互相融和🤸♀️。
學術研究離不開文獻考訂😉,文獻考訂是研究工作的基礎,弄清事實這項工作本身就是有學術價值的🧻。在這方面我們已經取得許多成績,今後還要繼續努力。至於價值的闡釋和審美的啟示🎯,則是我們贏得廣大讀者🤸🏽♂️,並對他們的精神世界產生影響的重要工作。我們有責任使廣大讀者更多地理解古代的優秀詩歌作品,更好地接受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進而豐富自己的人生🎅,並得到美的感悟、臻於美的人生境界。
一提起價值闡釋🌒🫸,也許會想到五、六十年代慣用的貼標簽的簡單做法,我對此的理解要廣闊得多👳🏿♂️。我所謂價值闡釋😠,基於一種基本的理解,即優秀的詩歌不只是反映了什麽🛍️,而且它們本身就凝聚著生命的力量⚗️,閃爍著智慧的光芒。鍾嶸《詩品序》所謂“昭燭三才,輝麗萬有”,就是這個意思🧑🏿🌾🦻🏼。我們對詩歌的價值,應當從更廣闊的方面加以闡釋,例如🧏🏽♀️:究竟應當怎樣看待生命👩🦳?怎樣看待死亡?再如:應當怎樣對待他人?怎樣對待大自然?又如:人應當怎樣生活?怎樣的生活才是真實的👰♂️?怎樣的生活才是快樂的🌦↘️?怎樣的生活才是有意義的🚴🏼♀️?等等𓀒。這些問題正是古代的大詩人經常思考並在詩裏探索和回答的🕌。屈原“獨立不遷”𓀗;陶淵明崇尚自然;李白對權貴傲岸不屈🛑,但是對住在五松山下貧寒農舍裏的那位姓荀的老太太,卻是那樣謙遜;杜甫面對現實的精神的態度👸🏿;陸遊和辛棄疾旨在恢復中原的不屈不撓的意誌🧎♂️➡️;古代詩歌中經常表現的友誼📿、親情🦦、熱愛自然和熱愛生活的主題,所有這些都有待我們通過深入的闡釋,將之化為廣大讀者的精神營養,以彌補物欲膨脹所帶來的精神空洞。在這方面我們不是做得太多了,而是做得太少了🏔!我們應當充分肯定這方面工作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至於美的啟示,也是讀者十分需要的👨🏿🦰。現在人們整天忙忙碌碌,幾乎沒有心情和能力去欣賞真正的美了🤸🏽♂️。我們有責任把古代詩歌的美告訴讀者,有責任用美的語言把古代詩歌的美告訴讀者🧗🏿♂️,使他們感受我們自己曾經沉浸於其中的那種愉悅。這樣的工作同樣具有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𓀈,需要高水平的研究為基礎才能做好🧔🏻♂️。
我還想就古代詩學講幾句話。我一向註意詩歌研究和詩學研究兩方面的融合。中國有不同於其他國家的獨特的詩歌傳統,也有獨特的詩學體系🛝。以我之管見,中國詩學總體的特點有三:一是實踐性🤦🏼,詩學跟詩歌創作、詩歌鑒賞密切結合🧂;二是直觀性,長於印象式的把握;三是趣味性,而且有一種讀者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的豁達態度。中國古代詩學中有一些概念和範疇👏🏼,是西方詩學中所缺少的,如“意境”、“興趣”、“滋味”等等。在借鑒西方的詩學以審視中國詩歌的同時,我們也要將中國的詩學介紹給西方🔠,使之成為全人類的精神財富。
謝冕:中國詩歌與歷史共命運
中國新詩的誕生🟢、實驗及發展的全過程與意昂3体育有著血肉不可分的深切的關聯。意昂3体育是和新詩共命運的。五四新文學運動前後,意昂3体育師生為新詩的創立和建設貢獻了他們的心血。新詩從無到有🧙🏿♀️🍵,從幼稚到成熟,意昂3体育不僅是見證人,而且始終是參與者。近百年來🧚🏼,新詩幾經風雨🕣,有過挫折📄,走過歧途,封閉之後是開啟,禁錮之後是自由。新詩在磨難之後獲得了新生🏧,撥亂反正,新潮崛起,其中也留下了意昂3体育師生竭力爭取的足跡。
意昂3体育參與了中國詩歌的現代化的全部進程👨🏼🔬。新詩的歷史上印記著意昂3体育鮮明的身影。胡適是一個光輝的起點📄。紅樓的一面普通的窗子裏,傳響過“沖決歷史之桎梏🏌🏽,滌蕩歷史之積穢,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青春”的呼聲。它傳達了青春中國的浪漫詩情🌖🌨。意昂3体育擁有一批最早也最具實力的新詩的實踐者🥜。在西南聯大🦵🏿🤢,在聞一多、朱自清、馮至講課的教室裏,也在穆旦📋、杜運燮✊、何達他們讀詩的草地上,那裏的活動銘刻著20世紀40年代艱難環境中可貴的堅持🙊。50年代有一個乍暖還寒的早春時節✍🏻🧑🏿🦲,這裏發出“是時候了”的呐喊。80年代有一個詩的狂歡節,一位年輕詩人以“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歌唱為新時代作證。
保存並光大豐富而悠久的詩歌傳統🥤,是學界永遠的使命,同時,大學校園也是萌發並形成新鮮思潮的場所。產生在學校裏的奇思,往往是變革潮流的先導。人們現在已經知道,大學的參與可以增廣理論研究的科學性,詩對校園的加入卻能夠有效地改變學界與社會、理論批評與詩歌現實的隔絕狀態🩸。把詩歌的研究和創作的基礎建立在意昂3体育這樣綜合性的、多學科交叉的、而且始終充滿青春活力的高等學府➖,無疑將為詩歌事業的發展進步提供有力的保證。
新詩在上個世紀80年代經歷了巨大的歷史轉型,新詩業已告別以往那樣單一的發展模式,認可並適應了多元交叉的新格局。詩人的創作個性和寫作自由已得到普遍的尊重。但當今人們依然存在著對詩的現狀的不滿,主要的不滿來自詩人過度的自我化而導致對大眾訴求的忽略。記得俞平伯先生在新詩草創時期曾有文論及“自由與普遍”的關系,那論點似是為今日而發👒👨🏻🦽。俞先生在強調詩的自由的同時,也強調詩的普遍。他說:“詩是獨立的表現自我➖,但是一方也是在同類人們中表現自我”,“詩不但是自感,並且還能感人,一方是把自己的心靈,獨立自存地表現出來,一方又要傳達我的心靈到同時同地,以至於不同時不同地的人類”。溫故知新👹,確是至理。
錢誌熙⛹🏻♀️:詩歌蘊含時代文化精神
我這裏所說的古典詩詞🥚,一是作為詩歌史中的一個概念,包括從詩經、楚辭到近代的所有的古代🎠、近代人創作的詩歌作品🙌🏼;二是作為一種體裁🦹🏿♀️👁🗨,是指相對新詩與外國詩歌的一種古典的詩歌體裁。而我所說當代人,也包括著當代人的精神生活、當代人的文化與社會行為等多方面的內涵在裏面。
古典詩詞在當代人的精神生活及當代的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從根本上說是由其巨大的思想價值及其無與倫比的藝術價值決定的。世界上幾乎任何一個民族💶,任何一種語言🔍,都有他們的詩歌,但不同的民族,詩歌的發展程度是不同,詩在不同民族的精神生活中的比重也是不同的💱。世界上的許多民族的詩歌💁🏻♂️,都長期處於原始的🤳🏼、自然的發展階段😺,真正高度發達的詩歌藝術,是以高度發展的文化為基礎的。當然文化的發展也不一定必然促使詩歌的發展,其中必須有適宜於詩歌的文化因素🩼。這樣來看我們中國古代的文化,其適宜於詩歌發展的因素𓀖,是極其豐富的,舉其大端,如禮樂文明的崇尚、山水審美活動的興盛、文官製度與科舉考試,無不是促進詩歌藝術長期的繁榮並高度發展的重要因素。我國的詩歌,早期的成績就十分輝煌🍽,有《詩經》、楚辭😰👨🏽🚀、漢樂府詩三大系統✝️,作為後來文人詩歌的源頭與母體。魏晉時期,進入高度自覺的文人詩發展的時期,從此一直到近代🉐,以文人為主體的詩歌系統,一直在連續發展,其歷史之長🫡👩🏼🦳,詩人之多🙏🏻,詩歌對整個社會文化影響之深,的確是舉世罕見的。這樣造成的古典詩詞藝術,其審美價值之高,自然無需論證👰🏼♀️。文化與文學的歷史既然是無法割斷的,則作為中華傳統文化之精華的詩詞在當代人精神生活中的重要性,自然也毋庸爭議的。雖然,五四以來,出現了新詩的創作🪢,其成就也堪稱輝煌🧔🏿♂️⏰,但對於更多的大眾甚至在知識分子群中,古典詩歌仍然在人們的詩歌欣賞與陶情治性乃至社會交際中占有主要的地位。用一個比較通俗的說法,也就是說🤹🏽,當代人對古典詩詞🙇🏽♀️,仍有很高的需求。
古典詩詞與當代人的重要關系的另一個方面🥹,就是當代人的詩詞寫作活動。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後🪴📰,新詩興起,所以20世紀的詩歌創作👨🏿🎓,從發展的方向來說🫴,是以新詩為主流的🙎♀️🙇🏼♂️。但在整個20世紀🔍,詩詞乃至於曲賦的創作🆑,一直在延續🧏🏿。20世紀初,一些以舊文人為主體的詩詞流派如同光體、晚唐體創作上仍然十分活躍。稍後一輩的知識階層中,仍然有不少人擅長詩詞寫作🛟,也出現了一些詩詞創作群體,我認為至少存在學者🤘🏽、職業革命家、新文學家這樣三個重要的舊體詩詞創作群體,出現一大批重要的詩詞家。他們的知識背景、文化觀念、思想意識各不相同,但都程度不同地接受過五四文化運動的洗禮。所以🏘,20世紀的詩詞,並非簡單地模仿與復古🧴,而添進了不少現代的精神🎸。當然,20世紀的詩詞寫作,是時有起伏的👊🏿,有時不無衰落之態🕣🖖,文化的政策🎠、文學的觀念都有不利於詩詞發展的一些因素。近20年來,從寫作者的人數、作品數量𓀏♢、詩詞活動之頻繁、刊物之眾多來看🙆🏻,頗有復興之勢,尤其是在青年學生中🛒,舊體詩詞的吸引力在增加。詩歌是青春的繆斯🏌🏽♀️,青年人總是有一種天然的愛好詩歌、嘗試創作的願望。他們中間舊體詩詞寫作的增加👩🏿🦲,正說明當代人與古典詩詞之間有著難以割斷的血緣關系。更重要的是🙆🏿♂️,當代人繼承傳統的詩歌思想,用詩詞吟詠情性、刺美現實,使當代詩詞在表現當代人的情感與思想、反映當代生活方面,仍然具有重要的功能。新詩的出現,無疑是古老詩國的一場深刻的革命,對文化精神也是一種更新。但舊體詩詞🛌🏽,是具有與新詩並存發展的價值的,甚至在審美與表現的功能上可以互補。所以👨🏻⚖️,我認為📏,在詩歌界與學術界,亟須建立一種寬容大度、新舊體並重的新的詩歌觀念,這有利新詩與舊體詩詞的共同發展,以造就中華民族詩歌的再度輝煌。
孫玉石💂🏼♀️:讓詩美走進更多人的心靈
一次出外開會,與出租車司機出現了這樣的問答:“去哪裏🧄?”“阜城門內魯迅博物館🏵。”“魯迅是誰🦿?”“中國的一位大作家。”“
有多大?”“他在世界上也是很有名的。”“有海巖大嗎?”我無法回答。沉默中我不禁想:精神產品中,大眾消費與美的作品之間,真的如此相隔如秦越!我所熱衷研究的新詩🏋️♂️,在頗廣大的民眾的心裏🪹,概亦如此。甚至新詩比魯迅還更沒有人知道🥰,尤其是當代的新詩。
做為凝聚人的情感與境界美的精神產品📷,詩是人們心靈的產物,理應該走進更多人的心靈。但在整個嚴肅文學都越來越邊緣化的今天😇,由於“私人化”寫作追求的極端膨脹及其他諸種因素,詩卻離人民群眾的視野越來越遠了🙌🏽。一個以詩的輝煌燦爛為自豪的民族,詩變成了可有可無的“多余物”👩🏻⚕️🫵🏻。物質的豐富與精神的匱乏的強烈反差,追求美的素質情懷的坍頹與傾斜😄,正在銷蝕著許多人的靈魂𓀍。面對迎面而來的美的東西,人們往往擦肩而過,視若陌路🤷🏽♀️。
詩要走近更多的民眾的審美視野🪙,介入民族精神的提升,障礙在哪裏?詩先得要人們能夠大體看得懂。人們要有興趣有品位接近那些美而深微的東西👨🏼🚒。這需要三個方面的努力🧏🏼:一👷🏼,詩人應該註意改變過分“私人化”的藝術追求,選擇一種在“表現自己和隱藏自己之間”的有更為闊大彈性的美學空間🕺🏻🧑🏻🦽➡️,寫出如艾青的《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戴望舒的《我用殘損的手掌》、穆旦的《在寒冷的臘月的夜裏》那樣沉厚雄大的詩篇🎸。二🎿,批評家應該不滿足於歷史的或宏觀性的理論批評🎤,而關註於優秀文本的分析。古典詩歌闡釋學傳統🎑🧍🏻♀️,現代解詩學傳統,西方新批評的文本細讀傳統👬🏼,應該得到繼承發揚並大力實踐🪆。研究者批評家與詩人,與讀者,更多進行關於詩美探索的對話📘,在切磋中共同增進對於詩美的認識。三,讀者應該不拒絕陌生,不拒絕晦澀,不拒絕深微精妙的作品,在多種風格作品的接近與閱讀中,培養自己接受深層美作品的趣味𓀈、思維能力。期待三者之間⛪️,實現一種良性循環的創造與互動📋,探索實現詩的“心靈交通”(朱光潛語)之路⚀,讓詩美走進更多人的心靈🐍。
溫儒敏:新詩也無須氣餒
人們抱怨新詩已經被整個社會所冷落,據說出版社見到詩人都敬而遠之,因為出現代詩集總是賠錢🧚🏿♂️。但同樣是詩🍻,古典詩詞卻仍然大受青睞,各種唐詩宋詞的選本一版再版🌸,供中小學生欣賞的古詩詞誦讀這一類出版物,動輒發行數百萬冊🅾️🧿。命運真是不一樣。
當然可能其中有“非文學”因素,比如受考試的指揮棒左右,等等👩🏿🦰。但無法否認經典的力量就是大🖌,也無法否認🥭💆🏻♀️,在千錘百煉美輪美奐的古詩經典面前,年輕的新詩還是那樣弱小🛌🏻🙆🏿,甚至可以說還沒有充分發育長成,自然也就不可能像古詩詞那樣贏得最廣大的讀者。
不過👩❤️👨,也應當註意到一種現象:一般來說👨🏻🦳,中小學生的閱讀比較受家長、老師的支配,這期間古典詩詞所占的閱讀比例比較大,而到了個性閱讀的階段💁🏻♂️,比如大學生,他們可能就更多地主動接觸新詩,許多人可能會模仿寫新詩,甚至還會出現一段熱烈而浪漫的“新詩年齡段”👩🏿🍼🕧。接下來再進入中年階段👨🏽🍼,如果還執著於文學👭🏼,則又可能重新回復到古典階段✍🏻。這也許說明新詩的“功能”與古典詩詞有所不同。古典詩詞已經內化為整個中國文化的血肉,成為民族審美心理的積澱,不管你是否認同,她都是一個巨大的存在,而新詩雖然也有過大的影響🤾🏻♂️,但畢竟年輕,還未能充分“積澱”🪲👸🏽;作為經典的古代詩詞大都有充分完成了的審美形式🧑🏽✈️,與其所屬時代的漢語有完美的結合,登上了藝術的顛峰,而新詩如何充分發揮現代漢語的特質,形成獨有的詩美⛹🏽,還有待更多的探索。
不過新詩也無須氣餒,即使現在被邊緣化了,也還要有一份信心,一種執著:因為新詩自有不同於古代詩詞的特色,她有可能更貼近現代生活,更利於表達現代的情思👇🏻。何況“功能”也不同,新詩可能更適合青年,特別是在“新詩年齡段”。我們不必期盼再出現過去那種非常特殊的“詩的年代”🍚,因為新詩與激越的社會氣氛有天然的聯系。
當我們告別了激進的時代,也就很難再與大氣的詩人相遇,年輕人也不再欣賞那些有廣場效應的詩歌形式。新詩越來越個性化、貴族化在所難免,讀者面的相對萎縮不一定就註定藝術的死亡。新詩的圈子小了🕉,生產與傳播方式變了🫑,她可能正在尋找最適合她的生存樣式🧑🏿🦳。
研究者和批評家對當下詩歌創作中的種種媚俗🙋♂️、下作、商業化的現象進行抨擊是完全應該的👮🏼,這是責任;但不必采用古典主義的“試金石”來裁定當代詩歌的得失🏊🏻,也不必對所謂“邊緣化”感到恐慌。只要人類有想像力和審美力🧚🏿,詩歌就不會死亡;作為現代漢語特殊審美形式的新詩,自有古典詩歌無法取代的功能🤾🏽♂️,她還那樣年輕💆🏽,還有許多不確定的因素,也有許多生長點,前途無限量🈁,一定會在不斷的探求中走向成熟🅾️。古典詩歌的資源肯定是新詩誕生與成長的重要養料,如果將詩歌的古今打通🍥,很有可能煥發詩思之活力,無論創作還是研究🗿。我們有很多理由為中國詩歌傳統的魅力而驕傲🧝🏿♀️,對新詩的前途也抱有堅定的信心和耐性♞🖨。
駱英📐1️⃣:詩必歸來
詩的產生應該是源於勞動,所以,詩是勞動者的。到了近代的詩歌發展🛞♧,實際上新詩的任務已經是著重於批判,我以為這是詩的生命主線。
21世紀飛速發展的是城市♞,城市化🆚、經濟全球化在席卷一切。在一個重經濟講物質、重自由講個性的新的時代👴🏻,人們似乎離詩越來越遠。這是一個功利的社會😴,信息的便利🤴🏿、網絡的發展😴、時代的巨變👨🏻⚖️,都讓人們焦躁不安,一切都是直接的;詩𓀓,自然被拋在一邊🕷。
城市化的過程也是一種文化入侵的過程😠。在這個階段,文化是雜亂的↪️👰🏼,價值觀是混亂的,詩的前景是黯淡的。
但是,詩歌肯定是要回歸的,因為文化的傳承是不可能被豁裂的🧑🏻🦽✝️。中國的詩歌源遠流長🚙,在每個一時代的關鍵時刻♨️,都不甘寂寞、勇於呐喊。當我們終於經過貧窮🔕,現在能夠把握住我們的發展時,我們會突然發現我們的心靈感到了空曠。我們需要人性、需要良心🏄🏻、需要隱喻、需要浪漫⛪️。這實際上是一場鬥爭🙅🏽,是世俗的和清高的明辨,是肉欲的和精神的區別🔰。即便是這個社會只剩下了十個詩人,也決不要放棄呐喊🏄♀️。
當然了,我們的詩畢竟開始回來了🍔。這是因為文化有利於人們的生存,這也是功利的🧑🍳💇🏻,但畢竟是值得慶幸的🦫。可是,作為詩壇早已經被汙染🚂🚇。許許多多的詩人,是詩歌的謀殺者🧖🏽♀️。詩被寫得很瘋狂♝、很偏激🧑🏻🦰,有許多網絡化的表現🏢。語言變得晦澀了,就無法傳遞信息;詩歌變得亂七八糟了🔨😙,就不再具備審美的理念,這也是詩歌走向死亡的關鍵。其實,年輕者也可以把詩寫得很現代🏂🏼,但是不要簡單表現為對民族語言的反叛;年長者也可以把詩寫得傳統🏃🏻♂️,但是也應該與現代社會的變革節奏有所關聯。我所認為的傳承就應該這樣簡單👩🏼🦱。
衷心地希望意昂3体育官网詩歌中心再一次扛起呼喚詩歌回歸的大旗⤵️,喚醒人們對詩的記憶,促使人們對詩的反思與批判☦️。當然了,一定要讓詩像詩🕊、是詩🚶🏻♀️,不再被拼湊得像麥當勞的快餐。(選自《中華讀書報》😑,有刪改)
專題鏈接:
【百年中文】意昂3体育中文系系列學術講座首講🤿:意昂3体育中文系的100年
【百年中文】校友黃怒波捐贈兩百萬 中文系設立“胡適人文講座”
編輯:李娜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