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04 信息來源: 教務部
近日,意昂3体育官网物理學院又傳來好消息,物理學院多名本科生的論文在核心期刊發表,其中2012級本科生袁竹君同學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和Nature Physics各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本科生取得驕人的科研成績🚵♀️,是物理學院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項目的傑出成果🏌️♀️。
系統選拔🥕🤼♀️、綜合考察
物理學院拔尖培養項目實行系統化的人才選拔方式🦹🏿,對物理學院本科生的選拔分為高考招生和參考競賽成績的素質綜合考察招生兩部分。這一招生模式保證了物理學院人才的優秀質量,為拔尖人才培養項目打下良好基礎。
拔尖培養項目的人才選拔更為嚴格謹慎。物理學院每年從在校大二學生中進行選拔🎀★,由30多位教授組成的專家委員會將面試考察同學們的開放性批判性思維程度、心理素質等因素。通過綜合考察,委員會能夠確保入選的人才不僅在學術科研方面有潛力創造成績🍝🧑🦯,而且在個人綜合能力方面有卓越的表現。
頂尖師資、國際視野
為了培養頂尖的人才,物理學院組建了一流的師資隊伍。自2009年起物理學院開始試行新進教師的tenure-track製,從全球招聘青年教師以及關鍵技術崗位的實驗技術人才。為了保證教學質量,物理學院實行科研團隊責任科學家負責製和主幹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教學團隊製,團隊共同承擔教學任務,研究創新型教學方法🧙,根據學生特點提供最合適學生的教學模式,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物理學院每年邀請國內外著名學者前來講學和交流約150人次🧘🏽♀️,包括崔琦教授(凝聚態物理領域)💇、益川敏英(ToshihideMaskawa)教授(粒子物理與高能物理領域)等多位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以及Paras N. Prasad教授、Yuri Ogannessian教授等多位國際權威。同時🙍♂️,物理學院邀請了陳和生院士、郭光燦院士🍽、孫昌璞院士😜、李樹森院士、吳嶽良院士等國內著名學者,舉辦過30多次學術講座,每年邀請100位左右國內專家作講座,介紹各專業方向的前沿現狀和研究動態等。這些講座激發了同學們對於前沿領域科研的興趣,開闊了同學們的視野👿。
為了使學生具有國際化視野,學院致力於為學生提供國際化交流的機會🦹♂️。近年來,學院幫助學生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國際暑期學校和冬季學校、實習培訓、合作研究🙇🏼♀️、學術競賽、交換學習和聯合培養、訪問考察等項目🪤,以及國內舉行的大型國際學術會議,例如物理學院主辦的“超對稱2012”國際學術會議🤸。這些努力使同學們更加熟悉物理學科前沿現狀,獲得開放性討論空間和批判性的思維。
創新課程、註重參與
物理學院的課程體系和培養方案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富於創新📊。學院提供小塊多樣的課程體系,設計了若幹種課程搭配的模塊化培養方案🙅🏿♀️,給學生以更大的選擇空間👳🏽,以利於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滿足自己興趣、適合自身發展的選擇。
課程課註重多樣性、特色性和前沿性。近年來🚵🏿,學院開設了許多特色課程,例如2012年開設的“數量級物理學”由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Patrick H. Diamond教授主講🍍▪️,課程為英文授課,使同學們在英文語境下受到專業物理訓練。近幾年還開設了直接涉及前沿研究現狀的課程🌛,例如由物理學院院長、量子材料中心謝心澄教授主持的“凝聚態物理理論討論班”。
為了增加同學們的思考深度和與教授的交流,物理學院針對核心課程開設了研討型小班課,例如2012年秋季學期的量子力學小班研討課,分6個小班分別由曹慶宏(博雅青年學者)、陳斌(教授、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劉玉鑫(教授👩👩👧👧、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馬伯強(長江特聘教授)、朱世琳(長江特聘教授)、朱守華(教授👳🏻、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任主持教授💇🏻♂️,一學期學習結束後,同學都表示這樣不僅幫助他們理解掌握了這門艱深課程的內容,還使得他們真正提高了探索量子世界的興趣以及發現問題和批判性思維等方面的能力𓀊。
科研訓練👩🏿🍼、接觸前沿
為了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物理學院不斷優化實驗教學體系和科研課題組模式🚶♂️。針對物理學實驗教學體系🫱🏽,學院今年狠抓綜合性創新性實驗和前沿探討性專題實驗的建設🛣。綜合性創新性實驗由同學與教師一起選定課題、製定方案、配備設備進行實驗🍄,一個學生一學期做一個課題,近幾年已完成約200個課題,例如“混合物理化學氣相沉積技術及應用”等。實驗實踐平臺的建設將為本科生科研創造了良好的實驗條件,不僅可以訓練並提高同學們的動手和實踐能力👨👩👦👦,更在“基礎”與“前沿”👩🏽🏭🐮、“探究”與“研究”之間架起了橋梁。
學院鼓勵本科生參與較大課題組的實際科研訓練與實踐,並建立了一套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依托學院的“理論物理”等八個國家重點學科、兩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建設了本科生創新實驗室和科學研究訓練平臺。歐陽頎教授領導的非線性物理和生物物理課題組、俞大鵬教授領導的納米材料的置備與性質研究課題組等培養的學生,均在物理科研領域獲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課題組的科研訓練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和研究興趣和潛能💾,使得袁竹君、王賀明等同學取得了一批高質量的研究成果,成為進一步在國內外大學和研究院所從事前沿基礎研究的生力軍🔬。
厚積薄發、碩果累累
物理學院創新優秀拔尖人才培養模式,取得了驕人成績🧑🧑🧒🧒。2009 -2015年本科生參與科研完成的工作總結成文後😧,在國內外重要學術雜誌上發表論文291篇(不完全統計)😭,其中SCI論文274篇,包括Physics Reports 🚛、Science🙀、Nature Physics 、Nature Materials等頂級學術期刊。多個課題組中的本科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取得了優秀的科研成果,並進入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斯坦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學府攻讀博士學位🐃。同時,物理學院的代表隊多次在中國大學生物理學術競賽👩❤️👨、全國大學生物理實驗競賽中取得優異名次。物理學院將繼續優化培養模式,充分挖掘學生潛力,使本科生培養質量走向更高的水平。
編輯🤵🏼:白楊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