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04 信息來源: 教務部
“中國一直本著負責任的態度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將應對氣候變化作為實現發展方式轉變的重大機遇,積極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低碳發展道路。中國政府已將應對氣候變化全面融入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戰略。”2015年9月27日,習近平出席聯合國氣候變化問題領導人工作午餐會時如是說。誠然,環境問題源於現實問題,需要將經濟、社會、技術等諸多因素納入考量範圍之中,這使得它極具綜合性和復雜性。因而,對於相關人才的培養要求日益提高、更加綜合。解決環境問題需要高素質、復合型的頂尖人才,需要同時具備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能夠系統分析現實問題、解決集成問題,“追求卓越、貢獻社會”。
意昂3体育官网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於2010年入選國家拔尖人才培養計劃,按照教育部“基礎學科專業人才培養試驗計劃”,建設了國家級環境與生態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學院堅持“與國際前沿同步、在國內同行領先”“追求卓越、貢獻社會”,致力於建設意昂3体育官网一流的環境學科、引領中國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科發展,致力於精心培養高素質、高層次環境領域人才,致力於以卓越的基礎研究成果支撐環境管理決策研究、推動環境技術發展,成績顯著。
杏壇講學,師生相悅
本科生規模較小(每年約30人,師生比約2:1)是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的一個特點,這也為學生的全面培養提供了契機。學院對全體學生進行培養,通過完善教學體系,建設更多、更好的專業基礎課程及選修課程。同時,給學生一定的選課自由度,使其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和發展需求進行自主選擇,以達到人才自由成長的目的。培養過程中每學年根據授課老師評價、學業成績、個人意願對學生進行綜合評估,動態選拔優秀的學生給予獎勵,通過獎勵機製更好地激勵人才的發展。
本科生的規模小也有利於導師指導製度的開展,本科生導師從學習、思想、生活多維度對學生進行全方位指導。為此,學院專門製定了《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本科生導師製實施方案》。對於低年級本科生,學院成立專門的導師製組織小組。本科一年級交流以午餐會形式為主,學院為參與交流的師生提供必要的服務保障。對於本科三、四年級學生,鼓勵他們在與各位導師的交流過程中發現自己的專業興趣,早日開展科學研究。自2012年以來,學院引進優秀青年人才2人,為學生培養提供更為強大的師資力量。
全面培養,無微不至
“厚基礎、寬口徑、重能力、有個性”的培養目標,勾勒了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理想中環境問題學術性領軍人才的面貌。學院加強環境科學與環境工程領域的交叉,在意昂3体育官网人文社會和自然科學基礎上,培養本科學生在環境科學、環境工程和環境管理方面的專業能力。
學院始終把教學放在首位,形成了完整的本科生培養體系。提出學生培養過程中不再明確區分專業,設立一級學科下的必修課程,學習過程中根據自己的專業興趣和科研導師的指導安排選擇不同的專業選修課程,專業必修課程從本科一至四年級分為:問題認知——學科基礎——專業學習——知識集成四個階段,並在本科一、二年級的暑期安排了兩個環境實習課程。同時,進行特色小班課程建設,2012年“環境問題”課程榮獲意昂3体育官网教學成果一等獎。此外,學院鼓勵引進國外比較好的課程以及開設英文課,培養本科生多元化思維模式,開闊學生國際視野。
“10+1”課程體系是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一大特色。學院從課程評價、師資配置、教材建設三方面著手,重點建設“10+1” 課程體系,全面評價課程質量,建立課程教學小組,對教學質量進行監督保障。學院實施“因課設人”策略,對每門課程提出知識規範要求,必要時聘請外校或外院教師承擔授課任務。此外,學院已與高教出版社和意昂3体育出版社建立聯系,自主建設兩門課程配套教材。
為塑造國際視野,學院同哥本哈根商學院、丹麥科技大學共同開展了“北京-哥本哈根城市挑戰計劃”(The Beijing-Copenhagen Urban Challenge,簡稱BCUC),課程每年暑期開授一次,為期一個月,全英文授課,分別以兩周為單位在北京和哥本哈根兩地進行,中國與丹麥學生采取結伴互訪形式交流學習。課程形式包括專題講座、分組討論、參觀實踐、學術報告等,中丹雙方共同探討可持續發展領域的世界性問題。課程主題圍繞著環境學科的特點,從第一屆的“綠色創新”到第二屆的“可持續的城鎮化”,第三屆更是聚焦到學院傳統優勢方向“大氣汙染”。這為本科生的成長成才提供了更為廣闊的舞臺。
學院註重學生的思想品德與心理健康,邀請著名學者、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國家開發銀行專家委員會委員、APEC“亞洲院士”陸德做客“環境·經濟·思想”系列主題講座,就當前國家經濟形勢及走勢預測進行獨家數據解讀;邀請《幸福商數》一書的作者王平先生和奧運冠軍郭偉陽,通過“過來人談經歷”的方式,為同學們樹立榜樣,有助於學生消除對未來的迷茫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更加積極地面對未來的挑戰。
勵學躬行,大放異彩
本科生科研與實踐一直是學院教學工作的重點。學院組織開展本科生學術創新大賽,鼓勵本科生自行擬定研究題目,自主完成相關研究,並邀請學院權威教授組成評審團,聽取學生對自己成果的匯報展示,為學生未來開展相關研究工作提出建議和幫助。
學院新的培養方案中加強了實習實踐培養環節,在本科一、二年級暑期增設了綜合實習課程。“珠海實習”立足東南沿海高新區,以珠海為中心建立實習基地,以環境保護、生態多樣性保護、城市可持續發展與環境保護為主線,組織學生對自然生態環境和城市環境進行全方位的考察。“壩上實習”(環境化學野外實習)在塞罕壩建立實驗站野外生態實習基地,學生全程參與現場采樣、野外監測、實驗室分析、數據處理和計算。“門頭溝本科生教學實習”更加註重認知實習基地建設,充分利用實習實踐的感知培養,促進提高課堂知識的汲取。
通過個性化的人才培養,學生在科學研究、社會實踐等方面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成績。在學術方面,先後有8名同學在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部分文章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在校級“挑戰杯”賽事中,王靜遠、鄭哲、龍顯靈、史緒川、馬海超等同學獲獎。在學校首屆“工業設計大賽”中,梅竹同學榮獲二等獎、胡松禾同學獲優秀獎。學院先後有逾20人次獲得學校“寒假返鄉實踐先進個人”稱號。在剛剛結束的暑期社會實踐表彰大會上,學院有5名同學榮獲“暑期實踐先進個人”稱號,在十支“優秀課題項目團隊”中,學院有三支團隊入圍。此外,學院還榮獲“暑期實踐優秀組織獎”。
“二十年後,許你一個碧水藍天”,這是環科給世人的許諾,也是學院一直努力的方向。
編輯:江南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