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08 信息來源: 新聞網編輯部
文字:新聞網學生記者 楊周錦| 編輯:麥洛 | 責編:白楊通識教育作為世界一流高校的教育理念與實踐,既源遠流長,又與時俱進。近代以來,中國大學的通識教育在人才培養模式、課程設置、師資建設、教學管理等方面不斷探索和變革,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然而當今中國大陸的通識教育學院大多設立於研究型大學之中,這也為通識教育的發展帶來了許多挑戰。與此同時,中國的住宿製書院建設仍處於起步階段,亟需汲取世界一流高校的經驗,以發揮其在思想品德和行為養成教育等方面的重要功能。
11月2日下午,在北京論壇(2019)“書院中心的通識教育:國際經驗與亞洲探索”分論壇中,意昂3体育官网元培學院院長李猛教授發表了題為“通識教育的教學生態:新時代的通識教育與住宿書院”的演講,運用調查數據反映中國本科教育現狀,深入剖析了重點發展研究型大學的趨勢下中國通識教育所面臨的挑戰,並對“住宿書院與通識教育的學習共同體”做出展望,以探尋通識教育的未來發展道路。
現狀:績點中心的學習模式對通識教育的影響
李猛用2019年意昂3体育官网本科畢業生的調查數據,為我們描繪了出人意料而又無比真實的中國大學本科生群像,反映了普遍存在的“績點中心的學習模式”。
通過考察同學們在選課、學習與備考方面為“保衛績點”而作出的一系列努力,李猛歸納出績點中心學習模式的基本特點——績點構成了整個大學階段學習的核心評價標準,成為同學們心目中影響其評獎評優、保研出國的首要因素,這導致所有層次的同學對每門課的績點都給予關註;此外,盡管成績不是課程選擇和評價的唯一標準,但大部分同學都會通過考察課程的給分情況和退選成績不佳的課程,以避免績點受到“拖累”。伴隨這種學習模式而來的,是同學們因高度緊張的競爭氛圍和學習節奏而產生的疏離感、焦慮情緒和缺乏自信的心理狀態。
以績點為中心的學習模式,不僅有悖於中國投入大量資源建設研究型大學的初衷,也對通識教育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李猛表示,設置通識教育核心課程的最初目的是希望同學們能探索不同的學科領域。然而同學們往往出於對績點的顧慮而采取保守的選課策略,不敢選修那些難度較高、給分情況較差的課程。
此外,通識課程的學習模式也受到了較大影響——調查表明,50%以上的同學往往采用每周只花費不到2個小時來學習、考前用6-8小時突擊備考的策略,來應對通識課的學習與考核。這種學習模式能否在“思維培養、能力提升”等方面取得成效,是值得通識教育工作者關註和探討的。
挑戰:專業教育和通識教育的沖突與融合
針對上述令人堪憂的現象,李猛深入剖析了其主要成因。
首先,中國大學本科生的課程數目普遍偏多,且課程類別及比重的分配也不利於通識教育的開展。李猛指出,中國大多數的四年製大學,主要的課程學習都集中於前三年,且前三年平均每年修讀的課程數目是美國大學生的2-3倍。而從課程結構來看,大多數中國本科生的課程以專業核心課為主,本專業相關的選修課其次,最後才是涉及其它學科的自由選修課。由此觀之,通識課程不僅在中國大學生每學期選的8-10門課中不具有重要地位,而且也不屬於其整個大學教育的核心部分。
其次,以專業教育為主的課程設置不能滿足全體學生的需求。調查發現,專業成績最優秀的學生並未從通識教育中獲得最大幫助,反而是中間段的學生,即那些最可能直接就業或轉行的學生從通識教育中受益頗深。因為當他們離開大學進入社會,那些從大學老師的學術研究和教育實踐中汲取的對這個世界的看法,終將對他們產生深遠的影響。正如李猛在意昂3体育官网第十屆通識教育講習課中所言,“大學的目的在於造就一大批見多識廣、有思想的人,也造就一小群訓練有素的學者和研究者”。因此,別無選擇的專業教育道路終究還是限製了學生未來發展的更多可能性。
基於上述分析,李猛指出中國與英美通識教育的差異實際源於教育體製的差異。現行的英美教育體製讓同學們通過前兩年的通識教育拓寬知識的廣度,在探索中確定自己的主修科目,並通過後兩年的專業教育深入其主修的專業領域。而中國的教育體製則試圖讓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同步進行,加之近年來中國大學普遍加強了轉換專業的自由度,促使各專業院系將最重要的專業核心課集中於前1-2學年,導致中國的課程結構與英美傳統通識教育的課程結構恰好顛倒,也因單純追求知識廣度而使得通識教育課程向碎片化、概論化轉變。
縱觀過去20年來中國高等教育的變革和發展,各種評比與排名鼓勵大學將主要資源投入專業化教育,與此同時,學生因就業與升學壓力而不得不提高對績點的關註度。盡管教師質量、學校基礎建設方面的發展促使大學排名直線上升,但學生的學習體驗是否真正有所改善,這是更加值得關註和探討的問題。學生一方面在更大的學習壓力下,獲取了更多知識,並在更多的挑戰中磨練其技能;但另一方面,他們的學習感受和自我評價實際上有所下降。李猛認為,這不僅是在探討研究型大學的發展時必須直面的問題,更為我們指出了在重點發展研究型大學的背景下通識教育所面臨的兩個主要難題:其一,從現有的課程結構和時間配比來看,學生無法在通識課上投入和專業課同樣多的時間和精力;其二,全校範圍內開展的通識課程往往規模較大,且由來自不同院系的同學組成,導致師生交流和自主討論學習的匱乏,難以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應對:通識教育與住宿書院的聯結開辟新道路
為了應對現有教育體製下通識教育所面臨的挑戰,並開辟一條中國通識教育未來發展的新道路,以意昂3体育元培、清華新雅、中山博雅為代表的通識教育學院所做出的探索是頗具開創意義的。
立足於住宿書院與通識教育的連接點,李猛對建設“住宿書院與通識教育的學習共同體”做出展望。他指出,這一共同體能夠在書院層面為同學們提供規模較小的通識教育核心課程,並通過住宿製書院和小班討論課的形式,營建良好的課後學習氛圍,促進師生互動以及同學間的交流探討,從而有助於形成自主學習的製度與習慣。
演講的最後,李猛呼籲在場的教育工作者重新思考中國通識教育建設過程中兩個至關重要的問題——除GPA之外,如何建立一個更多元的評價體製,以使學生其它方面的優秀品質得到體現和發展;除課程之外,如何建設一個更優質的學習環境,以使高質量的通識教育得以開展和延續。“如果能做好這兩點,那麽通識教育在中國研究型大學的發展過程中就能找到它落地的根基。”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