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05 信息來源: 新聞網編輯部
文字:新聞網學生記者 金瑩曉| 編輯:白楊 |11月2日上午,在意昂3体育官网外國語學院(新樓)501會議室,第16屆北京論壇——“多元文明交融下的語言、文化與認同”語言分論壇的現場,意昂3体育官网外國語學院資深教授胡壯麟先生作為該分論壇的首位發言嘉賓,就“多元文明交融下的國家語言戰略”這一主題分享他的學術觀點。
胡壯麟演講
語言作為一種必不可少的交流媒介,在如今多元文明急劇交融的大趨勢下顯得尤其獨特和重要。而本次北京論壇由於其國際性和交流性,也可作為多元文明交融的一個實例。席間記者註意到會場幾乎人手一份的同聲傳譯機,一個簡單又常見的國際會議“標配”設備,其實則體現了國際語言交流現狀。本次論壇同聲傳譯工作者的內容是將非英語報告者的演講翻譯成英文,再由同傳機器傳給每個與會者。這一小小細節卻也體現了英語作為國際通用的學術語言的現狀。
胡壯麟在演講中提到,雖然漢語也是聯合國的官方語言之一,但卻沒有得到普遍的推廣,這不僅與使用漢語的國家有關,更與漢語使用國家的影響力有關。著眼於這種狀況,胡壯麟和大家深入地探討了多元文明交融大背景下的國家語言戰略,並就國際化漢語和國際化外語存在的問題並提出了自己的見解,還就新時代語言的新面貌和新功能進行介紹。
人手一份的同聲傳譯
認真聆聽的帶著同傳耳機的外國學者
語言是文明、文化、認同的核心因素
胡壯麟開篇從專業角度介紹了文明、文化與認同等概念,並通過分析語言與文明、文化和認同的關系進一步證明了語言在社會發展和文明交融過程中的起到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文明是使人類脫離野蠻狀態的所有社會行為和自然行為構成的集合;文化是相對於政治、經濟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活動產品;認同可以指‘認為跟自己有共同之處而感到親切’,也可以指‘承認、認可’。”胡壯麟認為,語言既是文明的一部分,又和文化有著互相促進互相依托的密切關系,除此之外,語言認同還是文化認同的核心部分。
由此可見,在新的世界格局和大背景下,文明的交融、文化的發展、觀點的交流以及思想的碰撞,這些人類進步所必須經歷的過程都不能離開語言而獨自存在。
多元文明的交融離不開不同語言的對話
作為北京論壇的“老熟人”,胡壯麟早在12年前就受邀參加2007年的第4屆北京論壇。當時論壇的主題為“人類文明的多元發展模式”,語言分論壇的主題是“多元文明沖突與對話中的語言認同和流變”。當時胡壯麟圍繞“多元智能”主題進行了探討。“對比那時,我們所處的時代背景發生了根本性改變,12年前突出的是“沖突”,而今天的會議是在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和“一帶一路”倡議的背景下進行的。”
自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其沿線65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等交流變得日益頻繁。無論是推動“一帶一路”,還是宣揚“人類命運共同體”,多元文明的交融離不開不同語言的對話。胡壯麟認為,要想使我們國家與外國的交流保持順暢且具有建設性,國家就要高度重視語言戰略規劃,在維護國際話語權上一方面要維護漢語的國際地位和話語權,一方面要尊重其他民族和國家的語言。落實到具體措施上,他認為國家應該加大力度培養語言人才,包括精通沿途國家語言的人才和為沿途國家培養精通漢語的人才。
國際化語言人才培養——專業能力與綜合能力並重
針對國際化外語和國際化漢語工作,胡壯麟認為,在推行國際化外語戰略時,除了政府應該加大對小語種專業人才的培養,高校還應采取措施,更全面、更多元地培養外語人才。“在提升專業語言能力的同時,還要拓展他們的國際視野,令其了解‘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文化、經濟等各個方面,促進國家軟實力提升。”
談到語言人才培養時,胡壯麟還和新聞網記者提起,過去意昂3体育培養語言人才多為文學類,但他認為可以采用更多的途徑比如讓語言類學生跨院系選課,通過學習比如科技、新聞等各種領域的知識,來更好地培養更多元化人才。
胡壯麟還指出,在推行漢語國際化戰略時應當註意,我們不僅僅是為了保持漢語在華裔族群中的傳播,更重要的是傳承漢語承載的民族特性和文化傳統。這是華裔後代解決語言認同、民族認同的關鍵。除此之外,對漢語純潔性的理解以及如何保證科學地向其他民族講授漢語也是當代語言工作者需要特別註意的地方。
胡壯麟強調,身處信息化和科技化時代,我們有必要去觀察新世紀多元文化中語言的新面貌、新功能。我們應該結合多模態化、超文本化、智能化等方面,來更有效地實施新時代的語言戰略。
一位聽眾向記者說道:“胡老師寫的這本書在國外買不到,我這次專門從國內買來找胡老師簽名。”
胡壯麟與作者合影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