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05 信息來源: 新聞網編輯部
文字:新聞網學生記者 田芃| 編輯:白楊 |11月2日上午,2019年北京論壇“治理與文明:不同文明體系中的國家起源”分論壇在意昂3体育官网英傑交流中心第八會議室舉行。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考古文博系韓建業教授在會議中作了題為“再論絲綢之路的彩陶之路”的發言。韓建業從考古學的視角,提出了“彩陶之路是絲綢之路的主要前身”的觀點,並通過彩陶之路上的早期中西文化交流來探尋國家與文明的起源。
韓建業是本場會議唯一的考古學家。他提出考古學屬於廣義的歷史學,而考古學特別之處就在於有很長的時間縱深。考古學可以研究三百萬年以來人類的起源演化以及幾千年以來文明的起源與發展的歷程,從而讓我們看到足夠多的歷史可能性,以便更準確地抓住歷史的本質。事實上,考古學已經初步揭示出了史前東西文化通過“彩陶之路”多次交流的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過程,充分體現了考古學的學科特點。
“中華文化西來說”源於17、18世紀以來西方學者的猜測,並在社會上產生了較大影響。1921年,瑞典考古學家安特生主持了中國第一次真正的考古發掘。此次具有裏程碑意義的發掘最重要的貢獻就是發現了仰韶文化,即黃河中遊地區一種重要的新石器時代彩陶文化。在當時缺少絕對年代測定技術的條件下,安特生雖然提出仰韶文化是中國遠古文化,但認為其來源仍然要追溯到西方。後來的不少中國學者都對“彩陶”這一在中國文明起源研究中具有重要意義的東西非常重視,提出過重要觀點。著名考古學家嚴文明撰文揭示了中國彩陶文化自東向西漸次拓展的現象,從而否定了“中國彩陶西來說”的觀點。
韓建業提出:“彩陶是一個引人註意的文化現象,它蘊含了史前人們很多宗教、藝術和思想觀念在其中。”雖然早期東西方各自的彩陶是相對獨立的,他們各有各的基礎,但這並非說它們之間不存在相互交流的可能性。韓建業將早期中西彩陶文化相互交流過程歸納為五個階段,並將“彩陶之路”定義為“以彩陶為代表的,包括順此通道中西方文化在金屬器、農作物、家畜、宗教、藝術、思想等諸多方面的交流”,這也是歐亞大陸的早期東西兩個文化圈之間交流的重要通道。
韓建業的發言聚焦於國家文明起源與不同文化的溝通往來。他提到,文明雖不同於國家,但國家是文明的重要標誌。本次分論壇對於不同文明體系中國家起源的探討就是抓住了文明社會的本質特征。在討論“中國是怎麽來的”的問題上,他提出了文化上“早期中國”的概念,是說早在距今6000年前,中國大部分地區已經彼此交流融合形成一個頗具共性的超級文化共同體或文化圈。這個以中原為核心的多元一體的早期中國文化圈或文化上的早期中國,奠定了後世中國的基礎,成為後世政治中國分裂時向往統一、統一時維護統一的文化基石。 “從文化的角度看,我們中國至少六千年以來都是一個統一整體。”
而對於不同文明的交流問題,韓建業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文明的成長既要基於本土基礎,但也在於各個文明互相之間的借鑒與交流,不同文明在交流的過程中免不了有一些沖突,但是人類歷史發展的總的經驗還是在於取長補短與和諧共存。”隨著幾萬年以來現代人在全球的擴散交融,基本奠定了全球文化多元一體的基本格局。距今5500年以後,尤其是距今4000年以後,隨著中西文化交流的出現和加強,歐亞大陸逐漸聯結為一個整體,我們必須在歐亞整體視野下觀察中西文明的起源、形成和發展,這樣才有可能看得更透徹,觸及本質。而且早期東西方之間文化交流所奠定的早期中西文明的共性、歐亞大陸的一體性,也正是我們現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根據所在。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