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12 信息來源: 新聞中心
圍繞“為了我們期望的未來”的主題,第十二屆北京論壇的學生論壇暨第三屆學生保護生物學年會北京分會(SCCS-Beijing)在意昂3体育官网生命科學學院鄧祐才報告廳舉行,來自世界各地的知名學者和學生參與了分享和討論。中國作為過去三十年間經濟快速發展的國家,人與環境的矛盾日益突出,龐大的人口和經濟發展速度與規模使得中國的發展環境對世界產生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在當前的發展趨勢下,如何進行生態系統與瀕危物種的保護,人類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如何實現?本次論壇圍繞著這一受到廣泛關註的議題,進行了深入而細致的討論。
水生生物保護——我們在行動
題為“一個物種的命運與長江的興衰”的報告拉開了本次大會的序幕。來自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員王丁主要研究以長江江豚為代表的生活在長江中的珍稀物種。他指出,由於航運、汙染、水工建設、漁業活動等人類活動的影響,使得生活在長江裏的江豚、白鰭豚數量銳減,預計最快十年內,江豚將從長江消失,而白鰭豚已於2007年被宣布“功能性滅絕”。近年來,隨著科學家、政府和公眾對於長江生態系統的關註,政府開始對長江江豚進行遷地保護和人工飼養繁殖,並且取得了階段性的進展。最後王丁強調,保護工作取得進展的主要原因還是國家和公眾對長江生態系統的關註和重視,因此後續的關註和投入還應該繼續。
緊接著,來自尼泊爾加德滿都林業學院的烏帕德希雅介紹了尼泊爾境內恒河海豚的現狀。恒河海豚是兩種淡水海豚之一,另一種是中華白海豚,已於2007年滅絕。她介紹了目前恒河海豚的豐富度,指出恒河海豚正面臨著棲息地喪失的威脅,作為極為重要的齒鯨,這種物種的消失意味著進化史的斷層。
加納大學的露易絲則從實踐上提供了魚類資源保護的策略。她通過對加納的一個潟湖中五種魚類的調查追蹤發現,在禁漁期內魚類的體型更大、質量更重,而在漁獵開放期則剛好相反。這個結果肯定了禁漁期的作用,對我國長江等河流實施禁漁期有借鑒作用。
文化與保護——所需要的不僅僅只是融合
“離開人類的房間,到隔壁靈長類的房間看一看。”來自中山大學人類學系的學者張鵬帶來了一個全新的審視人類與生態環境關系的視角。東方傳統文化中對於靈長類情有獨鐘,從《莊子》《史記》到《西遊記》,數百年的時間裏人類對於靈長類的情感日趨濃厚,而西方醫學發展所帶來的以靈長類為實驗對象的技術手段,在文化與保護中製造了難點。張鵬探訪了知名人文紀實攝影師馬宏傑鏡頭下“最後的耍猴人”的主人公老楊,展示了老楊一家與猴親密的關系,提出了自己的觀點:由於文化的傳承,東方世界一直將靈長類視為和人類相同的階級動物甚至可以成為家庭成員,而近些年媒體一直抱有的 “耍猴等於虐待動物”的觀點,在深入了解耍猴背後的實情後,這種觀點有待改善。張鵬的觀點引起了眾多與會者的激烈討論。
來自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的藏族海歸學者才讓本講述了藏區自然聖境與生態保護的故事。他以自己在保護區的親身經歷,展示了文化信仰對於藏區生態環境的積極作用。他指出由於藏民認為動植物是家園的贈禮,所以科研工作者在藏區的工作往往容易展開。但同時他認為,由於市場經濟的滲透,年輕人移居大城市以及非法采礦等因素,藏區的保護工作還是面臨著巨大的威脅。為了應對這樣的挑戰,保護區工作者應該對保護區類型及影響範圍、生物多樣性之間的關系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同時,管理層面的經濟支持和政策扶持也是必不可少的。
香港大學學生李德鱗從另一個視角給保護工作者提供了新思路。他將目光放在了人與野生動物的沖突上,分析了過去十年間媒體對這些沖突的報道,希望通過對媒體報道內容的整理和信息提取,為保護生物學家和管理者提供避免和減少人獸沖突的方法。他發現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物種沖突,其中亞洲象、黑熊、野豬位列前三,特別地,中國媒體對於人獸沖突的關註度和影響力也在不停增加。通過分析媒體報道的動機和來源,他認為,如果運用得好,那麽媒體將會成為推動人與野生動物共存的有利工具,保護生物學者應和媒體建立廣泛深遠的合作,幫助大眾和決策者對人與野生動物沖突有一個更加深入和廣泛的認識。
保護生物學——人與自然的對話,人與動物的交流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教授林恩·亨特辛格講述了一個事故變資源的故事。加州氣候幹燥極度缺水,而一個牧場由於灌溉水源的泄露而產生出一片意外的濕地,這裏也因此吸引了瀕危的加利福尼亞黑水雞。泄露的水源終將被堵住,黑水雞的命運也因此掌握在土地擁有者手裏。亨特辛格教授強調,理解濕地、土地擁有者的決定、氣候之間的關系對於黑水雞的保護非常有意義。
自1986年開始,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開始在印度實施基於科學的老虎保護項目,建立了廣泛的老虎守護網絡,為老虎恢復了大量棲息地,取得了驕人成績。本次論壇眾多與會者來自印度或尼泊爾,大家圍繞虎豹的保護和人豹沖突展開了熱烈的交流。來自特裏布文大學的穆森·帕克哈熱爾·哈提瓦達向大家介紹了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的人豹沖突,她認為沖突的原因是人們對雪豹的行為並不了解,遇到沖突時隨意射殺雪豹,短期內應急處理團隊的建立迫在眉睫 ,長期則需要對雪豹行為進行大量研究。來自國立首爾大學的李英帶來了“國際邊界作為東北虎豹廊道角色”的報告,她表示中國與韓國、朝鮮以及俄羅斯交界地區的自然、社會、獵物、氣候等因素對東北虎豹的生活均有影響。來自牛津大學的蘇珊娜·加西亞介紹了野生保護組織對柬埔寨印度支那豹的密度、飲食、結構和獵物選擇的研究,為印度支那豹的保護提供了理論基礎。
11月6日和7日晚,來自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的副研究員愛麗斯·凱瑟琳·休斯為大家提供了兩場培訓,分別是“城市委員會會議:開發現實環境問題的可行性解決方案”和“備用或共享:評估相對的保護利益和不同方案的成本”。這些國際先進的保護研究與保護工作經驗使在場師生受益匪淺。(文/胡平)
編輯:山石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