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11 信息來源: 新聞中心
11月6日至8日,以“美美與共——人類文明交流互鑒的回顧與展望”為主題的2015年北京論壇分論壇舉行。眾多該領域頂尖學者匯聚一堂,從不同視角對人類文明交流互鑒進行了深入探討。
在11月8日上午的討論活動中,18位專家學者圍繞“人類文明交流與互鑒的學術沉思”這一主題交流互鑒不同文明的歷史經驗,著重於哲學、宗教學、人類學和社會學的理論探討,以及全球化時代的文明傳統對話,分享自己對不同文明背景的看法。
理解與誤解:豐富文本資料,創新學術理解
現存於世的《道德經》譯本種類繁多,回顧道教傳入西方的歷史,當西方人第一次接觸道教時,將其認為是一個埃及的宗教。在18世紀歐洲拉丁文的譯本中,西方學者認為道德經裏有基督教和聖經的元素,從中看出上帝的化身和三位一體的思想,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教授羅柏松(James Robson)將《道德經》喻為是一面鏡子。他展示了各國《道德經》譯本中的思想變化過程,指出,隨著時代的變遷,外國學者對《道德經》的看法也發生著變化,翻譯過程中譯者個人思想的滲透,造成了對《道德經》的誤解。這種誤解也為世界帶來了創新的機遇。我們無法判斷自己是否真的理解《道德經》的真意。他希望在閱讀學術文本與流行文本時,需要清楚不同譯者在不同背景下選擇的評註解釋。
意昂3体育官网哲學系副教授程樂松提出了自己撰寫論文過程中所遇到的跨文化學術研究的術語困境問題。在他看來,現在運用西方的宗教術語學術框架敘述中國經典,事實上,翻譯過來的英語世界的術語本身還處於動態和接受考驗的過程,來自西方概念和指稱在中國文本中並不適合。
獨特與整全:創造個人世界,進行新時代的解讀
我們通常認為自然社會是宇宙中的一部分,而生活在社會中的人類不為單獨個體,人們相互連接在一起。從道教思想來看,人類通過氣的方式和宇宙聯系,美國波士頓大學宗教系教授榮休孔麗維(Livia Kohn)將世界比喻成音樂會,每個樂器發揮自己的作用,和諧演奏,各種聲音和元素聯系在一起,用同樣的頻率傳遞一體的信息。她認為一體性不是非常小範圍的,而是宇宙層面的。她提出每個人有自己的性格,這就是他們的天性。每個人生下來都在宇宙中占有獨特的地位,應該發揮每個人的天賦,而不應該刻意發展某一方面。在孔麗雅眼中,宇宙一直給我們提供能量和活力,幫助我們遵循宇宙的指引。通過展示心理學中關於“流”的概念,她解釋了人在焦慮和無聊、煩躁之間的流動過程,進一步建議大家拋開外部目的,達到自然狀態,打破時間觀念,用真實的力量讓自己感到滿足,開心地生活下去。
關於《道德經》的解讀,美國洛杉磯羅耀拉大學哲學教授王蓉蓉指出,當今學術研究應該把女性納入哲學對話之中,通過對中國經典文本的分析,幾千年的歷史中,婦女在在陰陽天地的元素中存在。在她看來,“道”是有女性主義的思想,是一種詞語遊戲。“道”是母體蘊含、用作母性,生生不息,因而組成了本體論。“女性”“柔”是了解“道”的方式,“負陰抱陽”則是《道德經》中的戰略。
模因與和代:關註未來,推進與實現和代的到來
有人說現在我們已經把一些種族、宗教、製度方面等級化,這是因為西化、現代化的方式才是最好的,但是在進行國家和全球管理時,如何采取我們的行動則關乎和諧的問題。和諧化讓我們在後現代時期能夠在過程中去關註貧窮和處於弱勢的群體。
面對這種現象,高麗大學教授孫基榮介紹了自己關於現代、後現代、和代的“模因”的看法,他認為“現代”與“和代”其實是雙螺旋結構,“和代”的到來是我們在“現代”中隱性部分變成顯性部分的過程。
回顧歷史,最早出現的笛卡爾的理性主義與關系主義,其“我思故我在”的分析式思想方法在20世紀被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所推翻,時空概念可以被扭曲,人們的思想發生根本轉變。隨後,黑格爾提出世界當中“存在”的理念,即個體居住在環境當中,主體個體分離。其革命性的思想方式改變了人類文明,隨著跨文化的交流,孔子和儒家的關系主義正在崛起。
在現代,科技的發展幫助我們展示和分享。基礎設施的創建讓不同的人跨地區交流,社區建設更加貼近本地化。人類未來發展的方向是處在持續的演變和競爭中,和諧能夠讓人類獲得更大的力量。而對於人類所面對的危機的反應,孫基榮提出,我們需要去發展新的生活方式,促進和諧這個詞語的發展。(文/陳琦)
編輯:江南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