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11 信息來源: 新聞網記者 程夢稷
11月7日下午,北京論壇“藝術史的多樣性”分論壇的B組第三場在意昂3体育官网英傑交流中心大貴賓室舉行。本場論壇由意昂3体育官网藝術學院彭鋒教授主持,來自中國、韓國、荷蘭、俄羅斯、土耳其的七位學者圍繞全球化時代的藝術史展開交流討論。
來自意昂3体育官网藝術學院的丁寧教授首先發表了題為“關聯性:藝術史思考的一大紐結點”的報告,指出藝術史就是建立特殊關聯性的人文學科,探究藝術在時間、空間以及相互影響上的關聯性。他結合大量中外藝術作品,從圖文關聯、圖圖關聯與圖音關聯三個層面探討了視覺藝術的特殊性以及與音樂、文學之間進行跨界研究的可能。最後,他對當前熱門的所謂全球藝術史的書寫可能作出了反思,指出東西方不同文化的審美觀存在不可通約性,如何在西方傳統藝術史之外,另辟蹊徑寫出不一樣的全球藝術史是值得每個學者反思的問題。
關於藝術史在當下的撰寫問題,來自伊拉斯謨大學的Jos de Mul則從新媒體時代的特征出發展開反思。他首先一針見血地指出,在新媒體時代,藝術已經不再僅僅存在於模仿自然的層面,而是進入了創造自然的後模仿時代,這就內在地呼喚一種新的藝術史書寫。他介紹了當下許多結合藝術與新興科技的當代藝術案例,對新媒體時代的藝術總結出多媒體性、互動性、虛擬性與後歷史性的四個特點。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可以說新媒體在根本上改變了作為傳統人文學科的藝術史,而這一變化並不意味著傳統人文學科的消亡,而是昭示著一個學科範式轉換的契機。
意昂3体育官网藝術學院陳旭光教授接下來聚焦中國的藝術批評對藝術史的“整體觀”展開討論。在報告中,他強調了一種全局性與宏觀的藝術批評視野與開放動態的藝術史意識,主張20世紀中國藝術批評史的研究應該貫徹一種整體觀,這一整體觀包含藝術門類或學科的整體觀、藝術批評即藝術研究方法的整體觀、20世紀藝術史的整體觀這樣三個方面。在此基礎上,他進而以整體觀的視野對20世紀中國藝術批評的幾個歷史發展階段進行劃分,並總結了貫穿20世紀中國藝術批評史的幾對基本關系,即外來與本土、傳統與創新、主流與支流、現代與後現代等,這些貫穿20世紀藝術批評之始終的重要主題,可以成為我們研究20世紀藝術批評史的重要參照與線索,並對當下藝術批評的理論與實踐具有重要的啟示借鑒價值。
茶歇過後,來自土耳其中東大學的Adile Jale Erzen教授從土耳其的當代藝術實踐出發,作了以“文化的革命性政治”為題的報告。她首先介紹了土耳其共和國早期大舉西方化和現代化的情況,當時土耳其引入了多元化的文化關系和互動,在那個時候土耳其的國家大舉西方化和現代化,指出雖然當時在全球各地都風行民族意識形態,但土耳其更希望培養公民意識而不是宗教熱忱,比如建立大量世俗學校取代伊斯蘭學校等等,直到今天土耳其仍然是中東唯一一個政教分離的國家。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土耳其共和國建立了多元文化的藝術體系,由此,現代主義的文化發展和傳統的民族文化得以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融合在一起
接下來,來自俄羅斯聖彼得堡國立大學的Tatiana Yurieva從俄羅斯的視角討論了當代中國藝術的新變化。她指出,面對改革開放的新變局與全球化時代的西方文化影響,當代中國藝術迫切需要回應的最關鍵的問題在於如何處理傳統與現代、中國與西方的關系,並進一步使中國藝術獲得影響力成為一種世界文化現象。此外,當代藝術的新發展是伴隨著意識形態化而進行的,個性化的藝術形態有機會得到實踐和發展。正是在這一背景下,當代中國藝術家不再畏懼文化同化,不僅充分理解傳統文化與審美歷史,而且能夠把握西方文化的影響,以中國特色的當代藝術實踐建立起文化自信。
韓國首爾大學的Kim Jinyup教授在接下來的發言中將話題引向韓國當代藝術實踐中的極簡主義藝術。韓國極簡主義是在美國的極簡主義基礎之上的發展起來的,而美國的極簡主義作品則主要表現出單色處理、重復形式與形狀強調這樣三種特點。對比大量的當代韓國極簡主義藝術不難看到,韓國極簡主義藝術雖然在單色性與形式重復上與美國風格類似,但卻表現出強烈的韓國傳統風格,比如使用韓紙、墨水等東亞傳統材料,書法技法的運用,天人合一的概念與留白的意識等等。在全球化時代的今天,韓國當代藝術實踐在西方文化影響之下,通過對本土傳統的開掘與有意識的運用,在傳承與創新、本土與西方的平衡之中給出了獨特的答案。
本場論壇最後發言的是來自意昂3体育官网藝術學院的李道新教授,他從中國電影史出發,探討藝術史研究的“主體性、整體觀與具體化”問題。在報告中,他分別對抗戰時期淪陷區的《漁家女》、表現日本殖民時期的臺灣電影《KANO》與《賽德克•巴萊》、法國導演執導的《狼圖騰》等作品為案例,提出主體性、整體觀與具體化是迄今為止中國電影史研究必然提出的三項議程,需要對中國電影、華語電影和跨國電影的概念加以反思,擺脫西方文化觀念與歐美理論框架所構築的話語權,建立起一個跨代際、跨地域的時空分析框架,只有這樣才能在文化認同與國族認同的張力之間確立中國電影史研究的主體性,並整合進全球化時代多元一體的敘述脈絡之中。
編輯:拉丁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