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11 信息來源: 新聞網記者 胡曉妍 於子悅
11月6日下午2點,2015年北京論壇“藝術史的多樣性”分論壇第一場在釣魚臺國賓館俱樂部多功能廳舉行,東西方藝術大師匯聚一堂,對不同文化背景下藝術的多樣性進行了交流,並探討了藝術史研究現存的問題和未來的發展道路。意昂3体育官网藝術史研究室主任朱青生教授和意昂3体育官网藝術學院副院長彭鋒教授共同主持了本次論壇。
首先,國際美術史學會副會長,來自日本東意昂3体育學的田中英道教授以“不同的藝術,共同的世界”為題進行了演講。田中教授指出,東方文明的影響力在不斷擴大,將是未來藝術發展的重要依托。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展,歐洲中心主義正受到來自其他文化的藝術史敘事的挑戰,藝術史研究形成了多元文化對話的新局面。如今,越來越多的學者將研究目光投向了東方,但是對日本藝術史的研究仍然有限。談及現當代藝術發展所面臨的問題時,他引用德國哲學家阿多諾的名言,“奧斯維辛之後寫詩是野蠻的”,提出“杜尚之後,現代藝術又當如何創作”的疑問,表達了對沒有標準的當代藝術將走向何方的擔憂。對此他認為,東方的文化將創造新的藝術流。最後,他強調“雖然在互聯網時代,國家的邊界逐漸消失,但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文化和歷史基礎,東方藝術的角色比以前更為重要,有更多探索的空間,我們不應該完全投向西方發明的各種理論。雖然目前西方的理論是主導者,但是未來的藝術市場將更加全球化、國家化,我們應該尋找新的方法,在杜尚和奧斯維辛之後重新復活我們的藝術。”
悉尼大學的John Clark教授隨後發表了主題為“古拉姆•默罕穆德•謝赫與多元文化”的報告,展示了他對印度畫家、詩人兼藝術批評家古拉姆•謝赫的研究。他以謝赫的經歷及其作品作為展現藝術多元化的入點,呈現了一種東方傳統文化與西方現代藝術結合的可能性。謝赫出生於印度,求學於倫敦的多樣化經歷,作品形式多樣,風格多變。Clark教授形容他作為一個先鋒派畫家,始終不停地突破自我,每隔十年就會轉換風格,與時俱進。這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他將傳統的印度文化和西方的思想觀念融為一體,用西方的藝術形式來展現印度的神話傳說,這對當代藝術的發展也具有開拓性。
美國密歇根大學教授Martin Powers的報告主題是“全球化與現代藝術視野的跨文化的根源”。他十分推崇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認為中國人的宇宙觀對於西方藝術有很重要的借鑒價值,引入中國的一元論宇宙觀是後模擬時期西方藝術家尋求突破的一個很好的選擇。不同於西方的二元論宇宙觀,中國人普遍奉行一元論的宇宙觀。西方畫家重視對現實的模擬和對細節的還原,而東方畫家則強調畫面的留白和想象空間的展現。無論是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還是莊子的“萬物萬形,其歸一也。何由致一?由於無也”,都強調看待世界不必拘泥於事物的外形。Martin教授在報告中也多次引用老子和莊子的名言來闡述中國人的世界觀。回顧歷史,中國的儒家文化曾給予啟蒙思想家們許多啟示,這在當代藝術領域也同樣適用。最後教授提到,在模仿主義後期我們能理解到,藝術的語言是很傳統的,有些保守派並不能接受一元論的看法,這是對歷史認識的局限。在中國很多時期的思想都是超自然的,我們可以看到的是,用跨國的視角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現代性藝術。
Ingo Herklotz在題為“德國猶太會堂研究中的同化理論與猶太特質”的報告中講到,19世紀的德國有很多與猶太人相關出版物和神學院,當時正統的猶太人會歡迎來自東歐的猶太人,但已經被同化的猶太人則對東歐猶太移民持排斥態度。1927年Richard Krautheimer寫了The Choice of Medieval Synagogues 這本書,他從羅馬帝國開始,以歷史遺址為主要依據,結合自己的分析探究,最後得出的結論是猶太會堂具有神聖與世俗的二元性,神聖性即宗教用途,世俗性即教育和法庭功能,並且世俗性要高於神聖性。此外,這本書通過分析多個猶太會堂以及與基督教堂的對比最終得出了猶太人的建築是不存在的、是由基督教建築改造而來的結論,我們稱之為“同化理論”。盡管這種理論受到了猶太學者——主要是拉比——的強烈反對,但是這種改造的理論並不是作者一人的新觀點,前人早就提出過相似觀點。因為猶太建築的模仿與改造不僅包括建築外部的特征,同時還有內部的裝飾。比如,猶太人的部分會堂中講臺的位置是貼著東墻的,這一點與現在的基督教教堂是非常相像的。很多猶太人認為猶太教堂需要有自己的一個風格,要反映猶太教的風格和對上帝的尊敬。在20世紀初的時候出現了一個有清真寺風格的猶太建築,但是這種風格不了了之。1888年之後,新羅馬式建築風靡一時,猶太建築也不例外。在這段時間哥特式與新哥特式建築風格是有相似之處的,形式上都是直通天空,體現了某種向上的精神風格。高高的穹頂和明麗的內部色彩足以讓今天的人驚嘆。這也是把它後羅馬式的風格結合起來,不光是同化,也有借鑒其他地方猶太教的一些特點。這代表了猶太教的解放,這意味著放棄了猶太教的單一的風格。
Parul Dave-Mukherji講述了“多樣性”與“區域性”全球政治在當代藝術中的體現。當代藝術的時代劃分是1989年,其劃分根據是蘇聯政治變動引起的全球形勢變化,著眼於全球形勢,因此這種劃分方式存在爭議。另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人們越來越重視本地化,整體上呈現出一種全球沒落本地新關系形成的趨勢。這又與多元化產生了矛盾。我們都知道多元性與區域化是全球化的兩種體現。而文化差異與文化多樣性展現出了某些聯系,但是兩者又有很大的差別。文化多樣性提倡的是多元文化主義與多元政策,而文化差異是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再定義與再生產。與當代藝術劃分有關的還有世界藝術史與全球藝術。當代藝術史是一種不平等的概念,因為他的判斷基準是西方藝術史,而全球藝術指的是西方藝術家與非西方藝術家的同樣的話語權與平等地位。當前國家的南北對立基本上就是西方審美與非西方審美的對立。但是由於亞洲經濟的快速發展,非西方已經漸漸擺脫了“原材料的輸出地”的印象。她指出現在全球化任務主要是針對經濟快速發展的亞洲區域,要有一個自己的文化市場與輸出地。要有更多的產出。目前隨著全球化的發展,非西方的藝術家可以直接接觸西方藝術評論家與西方策展人。但是出現的一種新常態是,非西方藝術家學習西方,從西方傳統中衍生出自己的作品,但是在他們的藝術作品中,西方往往被諷刺,而諷刺恰恰植根於西方藝術。在當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區域化”也不容忽視。“區域”這個詞比較有爭議,含有抗衡國家和全球的意味,對“區域”的重視意味著人們開始嘗試瓦解國家現代化的霸權。最後,她總結說全球時代為我們提供了對話空間,但是溝通渠道越來越小,因為溝通對象都是西方策展人。他們到東方尋找不同的藝術史,又出於某些原因,非西方國家的藝術史被忽略。盡管雙年展為諸如中國印度巴西等國家的藝術提供了發展機會,但是雙年展不應該區分南方和北方,因為我們要做的是為當代的藝術提供當代的藝術空間,不應有地域以及文化種類之分。
Timothy Murray從天安門上的毛澤東的肖像談起,指出歷史上的英雄人物總是有固定的人物風格與敘事方法,隨著現代主義的發展,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受到很多推崇,他是最早的一種對於命運錯誤的代表,他提出了一些永恒的問題,引導人們進行思考。這段歷史時期的肖像大都代表了權力、殖民等概念。諸如路易十四肖像的展出便是主權和絕對權力的展出。肖像是對歷史的記錄,代表了一個時代。哈姆雷特所反映的恰恰是一種英雄主義的缺失,敘述方式由英雄式的敘事變成了一種新的敘事方式。在宏大的敘事結構中,英雄越強大越會受到觀眾的喜愛,這種喜愛又會推動社會結構的某些變化。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中,推出了五個展區讓人們去感受神話中的英雄人物創造的過程。最後,Timothy介紹說現在有很多藝術家在進行行為藝術的時候,將自己的身體與網絡數據(或互聯網)連接在一起,以此使觀眾能夠更直接的感受到人體數據的變化,更有甚者甚至可以利用互聯網控製人體運動。這些實驗使人們對於人體是否真正能夠運動以及人體是否能夠與技術融合產生了新的質疑。
編輯:拉丁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