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10 信息來源: 新聞中心
11月7日,2015年北京論壇分論壇“大變局挑戰中的社會創新”在意昂3体育官网-香港理工大學中國社會工作研究中心舉辦。海內外學者齊聚一堂,關註社會創新的發展進程和動向,圍繞“影響力投資:整合社會價值的商業與政府創新”“社會企業認證:模式比較與政策考量”議題展開討論,共同商討大變局挑戰下的社會企業、社會創新前進道路。會議由友成公益基金會理事長王平和南都基金會會長徐永光主持。
社會創新:突破“獨角戲”的生態構建
“社會創新,起初是散落於民間一些小型NGO組織和草根力量中的理念,在主流論壇上一度沒有發聲的空間,甚至飽受質疑。而在同行們的共同努力下,今天我們得以在北京論壇的平臺上,將社會創新的議題從政府、企業、學術、社會等綜合視角進行探討。”王平在開場致辭中,講述了社會創新從草根概念向主流趨勢和共同關註轉變的艱難歷程,而在她看來,這樣的轉變離不開公益人多年的求索與努力。社會創新不再是公益圈裏自說自話的“獨角戲”,在學者、公益人等諸多力量的共同推動下,社會創新的生態已經逐步開始構建;與此同時,作為新生的理念,“社會創新”及其相關理念在學術和實踐方面仍需更多的規範與求索。本次論壇恰以此為契機,為促成商業、政府與公益基於社會價值的跨界合作貢獻智慧和力量。
突破“獨角戲”,需要多方力量的合作和協調調動,涉及到多元主體的共同努力,而在學者們的分享中,跨界思考、社會合力的理念成為多次被提及的關鍵詞。牛津大學賽德商學院教授Marc Ventresca將社會創新與基礎設施聯結,從公共物品與商業聯結共創社會價值的維度反映“社會創新的未來發展是一個合力”;韓國延世大學商學院教授Chung Seungwha關註企業的社會責任議題,通過系統的研究分析,認為需要共創社會價值,從單向努力逐步轉向共同合作;八國影響力投資報告中文版的發布,及特別工作組為此所作的導讀,亦將社會創新的理念帶向國際化的比較視角,倡導在供應方、需求方、能促方的協同合作下,在全球性社會投資社區的構建中開放合作、共享學習。政府公共管理、企業社會責任、國際協同合作,多條線索和力量匯集此間,形成共同推動社會創新生態創建的合力,推動社會創新的協調、可持續發展。
綜合創新:整合社會價值的商業與政府進程
面向時代變局,在商業與政府的發展進程中融入社會元素、整合社會價值成為必然的主流趨勢,而與會的學者嘉賓們,亦對此給予了高度關註。承接社會影響力投資的討論,英國社會金融公司國際部主任Jane Newman介紹引入社會影響力債券概念,關註人、服務的交付和復雜的社會性問題,在單純的經濟投資之外賦予社會關懷,並通過一些案例和相關體系上的保障加以佐證;英國文化協會社會企業部全球夥伴與發展主管Tristan Ace進一步補充支持,通過英國一攬子支持機製,從另一個維度為社會影響力投資的推進提供保障,在政府與企業的互動中推動著社會企業的發展。韓國SK集團社會貢獻部副主任Joon Choi在下午的講演中,亦采用相似的角度,引入社會進步效用指標的概念體系,在相對量化的標準中進一步強調企業的社會責任,體現打造社會運行規範的嘗試,旨在讓企業與社會真正實現共同成長,實現經濟效應和社會效應的共同進步。計量手段、量化標準,表達著學者嘉賓對於社會企業價值、責任的理性化思考,為商業與社會的有機結合提供了有力的試點和借鑒。
而在政府層面,針對如何順應變局趨勢、整合社會價值的議題,中國殘疾人聯合會主席團委員張寶林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稅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騰祥誌從支持性就業政策、稅收優惠政策兩方面進行思考,關註民生方面對於弱勢群體的保障和經濟方面政府的稅收調節;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苗青教授則結合具體實例和關系模型的分析,認為政策製定者需要根據社會企業的分類采取相應的支持策略。理念上的倡導、行動上的感召、製度上的推進,隨著經濟改革向社會體製改革上的推進,融合社會價值的商業與政府進程,將會為中國帶來實質上的更深改變。
主體創新:社會企業的社會屬性認證
社會企業,相比於商業性企業公司而言,其社會屬性何以界定,成為學界學者共同關心、具有挑戰性和廣闊探討空間的課題。而在不同國家、不同模式的比較與碰撞中,在國際經驗與本土化發展道路的交合下,社會企業的社會屬性界定亦初見端倪。在社會企業認證的比較模式維度上,社會企業獨立咨詢師Sara Burgess、 韓國明知大學教授Kim Jaegu、香港城市大學公共政策系副教授Mark Hayllar等學者嘉賓分別從自身的“本土視角”,帶來英國、韓國、香港、新加坡四地的國際經驗;而首都經濟與貿易大學城市經濟與公共管理學院講師王世強亦分享了其對於建立符合中國國情與現實的社會企業認證標準的思考與構想,在呼應標準應與國際化接軌的同時,認為亦應當與中國的實際情況結合,從社會使命、利潤分配、治理結構、資產處置四個角度出發,製定更具科學性和權威性的標準。社會認定標準,在學者們看來,並不局限於靜態而普世的模式,而需通過比較模式與綜合分析呈現出個性化、針對性的動態特點和交合互動,結合不同國家的優勢與現狀,支持由不同主體進行的認證探討,使得社會企業的社會認證體系更加多元和豐富。
時代變局之中,社會轉型之間,教育、醫療、養老、環境保護、農村發展等多元因素呈現著巨大的張力;巨大的發展需求和供給因素的不足,使得多方合作逐步走向主流;承擔社會責任,體現社會關切,隨著社會企業概念的逐步興起和發展,企業家進入社會領域解決社會問題成為可能,社會生態系統亦在慢慢形成。學者嘉賓的深入交流,勾勒出社會創新、社會企業領域的宏觀發展圖景,政府、商業、公益三大部門之外,“第四領域”的力量正在逐漸崛起;機遇與挑戰相伴,不同的模式之間體現共同的責任,此間的探討只是伊始,合作與交流將是共同進步的必由之路。(文/新聞網記者 章涵青)
編輯:山石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