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10 信息來源: 新聞中心
11月6日下午,2015年北京論壇“大變局挑戰中的社會創新”分論壇第一場於釣魚臺國賓館十號樓四季廳舉辦。本次分論壇包括以“社會創新:全球趨勢,殊途同歸”“影響力投資:整合社會價值的商業與政府創新”“社會企業認證:模式比較與政策考量”和“突破邊界、走向未來:專業誌願者網絡構建”為主題的四場討論。
意昂3体育官网政府管理學院教授、政治發展與政府管理研究所所長王浦劬,意昂3体育官网常務副校長劉偉,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秘書長崔昕和韓國企業夥伴成長委員會主席安忠榮分別致歡迎辭,從宏觀角度分析了此次分論壇的主要工作,揭開了此次分論壇的序幕。
分論壇第一場主題為“社會創新:全球趨勢,殊途同歸”,由王浦劬主持。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嘉賓,站在不同角度針對全球大變局下如何進行社會創新的問題,展開了學術上的交流。
意昂3体育官网政府管理學院教授、意昂3体育官网公民社會研究中心創始主任李景鵬從社會創新的內涵、目的及作用方面談了他對社會創新的理解。李景鵬認為,社會創新就是要探索滿足人們社會需求的新的更好的方法,使人們獲得更加便捷、高質量的服務。他以“創新萬歲”表達了對社會創新的重視。
全國人大內司委內務室主任於建偉從慈善立法的淵源、立法理念、立法過程及目的等方面介紹了我國慈善立法的進程。通過立法,一方面吸引更多的人投入慈善事業,另一方面則實行慈善公開並落實監督製度。於建偉強調立法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與改革創新密切聯系,深刻影響人們的社會生活。
德國明斯特大學教授、國際第三部門研究會會長安妮特·齊默(Annette Zimmer)以歐洲城市為例,談了變化的時代下城市治理和社會創新的關系。在她的演講中提及了由歐盟資助、分析了歐洲20個城市治理模式的Wilco計劃,在此計劃中德國明斯特、英國伯明翰、瑞典馬爾默和德國柏林被認為是最具代表性的4種城市治理模式。安妮特著重分析了這4種城市治理模式下,不同的政策傳統及經濟、社會組織的合作方式。
日本政治學會會長、築波大學教授辻中豐通過比較西方與亞洲及中國的地方治理形式,尤其是社區協會治理形式的多樣性,認為亞洲局面更為多元化與復雜。辻中豐指出,地方治理對社會影響顯著,應當改進地方治理、提高治理能力的應用。公民社會治理需要製度化和合作。
臺灣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主任、教授江明修作了主題為“社會創新的新趨勢:臺灣社會企業的發展動態”的發言。他指出,臺灣的社會企業屬於不追求利潤、也非公部門的“第三部門”,不只強調個人主義,而是“從我到我們”(from I to we)。這些社會企業在解決就業問題、文化傳承、促進合作與經濟發展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江明修呼籲,社會企業不應當單打獨鬥,而是需要一個連接的平臺。此外,創新要根植於傳統,要來自人民自我風格的集體創作。
歐洲、亞洲公益創投網絡創始人與主席道格拉斯·米勒(Douglas Miller)以“結合經濟、人力和智力資本以支持非營利和社會企業”為題展開對社會創新問題的分析。以他創立的亞洲公益創投網絡(AVPN)為例,探討了慈善投資的作用、發展,能力發展模型(CDM)在慈善投資的運用和亞洲慈善投資的發展趨勢。
美國印第安納慈善學院院長阿米爾·帕斯克(Amir Pasic)教授以他所在的印第安納大學禮來家族慈善學院為例,從研究項目、延伸拓展、指導項目、已有成果四個方面,分析當下教育領域慈善事業的發展。他以具體的機構組織和事例展現了當今社會教育與慈善的結合日益緊密,相關事業蓬勃發展。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非營利組織研究所所長康曉光從儒家理論的角度論證社會企業倫理。儒家素來有“義利兼顧,以義製利”的思想,因而儒家義利觀足以支持社會企業的倫理要求,儒家義利的思想為社會企業倫理提供有力的支持。
意昂3体育官网經濟學院教授劉民權從經濟行為的角度探討了社會企業存在的可能性、動機、運行模式與可持續性。劉民權認為,社會企業可以創造社會價值、改善社會福利,進而將其與傳統企業模型的比較,分析了社會企業存在的可能性。社會企業的發展需要同時承認個人有利他的動機,也有利己的動機,並根據特定情況製定一定的規則,使得利他的動機得以發揚光大,而利己的動機受到一定程度的製約。這樣的動機之下也為社會企業的存在創造了可能性。
韓國國立首爾大學教授Jaeyeol Yee通過回顧工業社會發展歷史,並對比網絡社會,分析當下網絡技術的特點、網絡對社會變革的作用、網絡時代產生的新技術新思想以及網絡時代新問題的治理。在今天的網絡時代,新資本主義及新經濟類型興起,他以分享型經濟為例,分析其產生、市場規模、參與情況、驅動因素以及發展障礙。
在評議環節,意昂3体育官网社會學系教授劉世定、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副教授陳綺文和億方基金會副理事長陸景鍇對上述學者發言作了評議。劉世定指出,在發言中他看到了社會創新的多樣性、以比較為主的研究方法以及基礎理論工作對社會創新模式推廣的重要作用。同時他提出“社會組織的發展會為其他類型組織帶來怎樣影響”的問題。陳綺文則提出了“用怎樣的工具實現利他主義思想”和“對社會信任度低應當如何予以解決,如何監督”的問題。陸景鍇表示應當繼續完善多種形式的社會創新製度,尊重社會創新的多樣性,彼此借鑒發展。
提問討論環節,現場觀眾向發言嘉賓提出了諸如日本政府如何看待日本大企業對社會組織做出的支持等問題,嘉賓當場作出了回應解答。
最後本場主席王浦劬作了總結發言,對到場來賓表示感謝。(文/新聞網記者 馬藝瑋)
編輯:山石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