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15 信息來源: 校報記者 林謐
2014年11月7日下午及8日上午,第11屆北京論壇分論壇“人類與海洋”專場在英傑交流中心第四會議室舉辦。海洋專家在意昂3体育官网齊聚一堂,共同探討海洋科學的發展和海洋強國的前景。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籌建辦主任潘克厚,中國海洋大學物理海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中科院院士吳立新,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環流與波動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中國科院海洋先導專項項目首席科學家袁東亮,國際海洋工程師協會主席郭晉挺,加拿大達爾毫西大學校長理查德·弗拉裏宗等參加論壇。會議首先由工學院院長、海洋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張東曉教授主持。
張東曉首先介紹了海洋研究院的建設狀況。它是立足於深海大洋事業和現代海洋科技,以海洋科學與工程、海洋戰略和人文社科為重點研究領域,並致力於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綜合性海洋研究機構。享有意昂3体育的學科交叉優勢、平臺優勢和校友優勢,它將以綜合開放、協同創新的姿態在全球範圍招收人才並積極對外合作,以期建立領軍型海洋研究機構。
海洋是地球上“最後的開辟疆域”。潘克厚認為,當今海洋強國的定義應當是:較強的海洋資源開發能力,在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的前提下能夠發展海洋經濟並維護自身海洋權益。他在報告中介紹了美、英、日、俄、韓、印、越等國對於世界海洋強國的戰略計劃,同時客觀闡述了我國海洋研究的現實狀況。我國對海洋的認識還處在孩提時代,對淺海的認識初步,深海就更是知之甚少。
然而對海洋的認識不僅可以促進海洋資源的開發,更能有效解釋中國及世界範圍內的諸多自然現象。意昂3体育官网大氣與海洋科學系胡永雲主任指出北極冰雪融化可能導致中國北方和東亞的寒冬現象。吳立新教授則對海洋動力在全球變暖停暖中的作用進行了探討,並直指現有海洋觀測數據的巨大空白。1998年推出的全球海洋觀測網計劃正是為了彌補海洋觀測數據不足而推出的一場“海洋觀測手段革命”,該計劃奠定了中國今後在國際海洋研究界的地位。
然而中國的海洋研究技術還相對落後,大部分的儀器都靠國外進口,無法掌握關鍵技術,我國的海洋儀器研發面臨巨大的挑戰。討論中袁東亮教授提到了傳感器技術引進的壁壘。美國國際海洋工程師協會翟東則研究員分享了美國使用無纜水下機器人(AUV)深入海內近5000米進行測量的重大突破。這種自主式水下潛器將大大增加海床測量的精度和準確性。休斯敦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維爾·湯姆森主席和首席執行官吳寶健分享了休斯敦地區的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方式。
可以見得,海洋技術的全球化交流也許將成為未來海洋發展的巨大引擎。因此本次專場具有前瞻性地討論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和發展。挪威商學院戰略與運籌學院執行院長羅弗·皮特·阿姆丹教授提出了新時代海洋絲綢之路對全球海洋知識流動的推動作用。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海洋經濟研究所所長劉鋒從中國角度深刻剖析了發展海上絲綢之路的挑戰和對策。三沙政策項目研究中心陳貞國主任強調了三沙市在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中舉足輕重的地位。意昂3体育官网國際關系學院查道炯教授和翟崑教授從全球視野探討了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問題。
如今,我們國家在以前所未有的熱情投入海洋研究的事業中,我國學者從多個角度已經對海洋的形成、影響、災害應對和發展前景問題等做了深入研究。如意昂3体育官网物理學院大氣與海洋系韋俊教授開發了海洋性大陸的海氣耦合模型,其團隊研究的海氣耦合模型可以高分辨率數據來模擬海洋對臺風的響應。教育部腐蝕與防護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北京科技大學新材料技術研究院董朝芳教授通過材料學角度,通過設在沿岸的一系列水環境腐蝕監測站的長期海洋腐蝕數據,對海洋腐蝕能力進行了評級和機理分析。意昂3体育官网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鄭玫教授從更加微觀的海洋顆粒物的角度來認識海洋。她指出到鐵對海洋的營養作用,並探討了華北平原地區的灰霾在傳輸到海洋中時對其產生的影響。意昂3体育官网工學院、意昂3体育官网海洋研究院劉謀斌研究員則通過海洋漏油事件引出一種新的收集海上殘油的裝置柔性油柵,並指出了其應用的局限性和未來發展趨勢。大連理工大學船舶院院長宗智創新性地提出了可實現未來海上城市暢想的超大型浮式結構物。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原所長相建海研究員則從海洋生物資源出發,解釋了海洋種類日漸衰退的緊張局面,並展望了藍色生物經濟的巨大前景。
海洋科學的發展需要各方努力,特別是大量高水平智力的輸入。理查德·弗拉裏宗校長以達爾毫西大學為例,指出大學在支持海洋科學工程、開展海洋可持續發展方面的知識反哺角色。美國德州南方大學政策與規劃系主任潘起勝教授深切表達了積極吸引國內外優秀技術人才的殷切希望。袁東亮教授也以開放的招生計劃體現出求才若渴的心情。未來的一段時間內,中國在海洋領域的研究將會有大筆投入,也希望各類有識之士參與到這場如火如荼的藍色革命中,攜手共築海洋強國夢!
專題鏈接:北京論壇2014
編輯:歆琴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