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17 信息來源🈁🥲: 校報記者 曹穎 高喬
“他突破了日趨分明的學術邊界:科學與人文🚲,行政與教研😱,專家與通才,乃至古今中西之爭的藩籬▪️🥏。他是一位有人文氣質和博雅見識的教育領袖👰🏽♂️。他以橫跨東西的視野向我們展現了客觀認識和同情了解異質文化的學養和洞見。”
在2014年北京論壇之“古今絲綢之路♈️:跨文明的對話、交流與合作”的分論壇上🙅🏻♀️,記者有幸采訪到了著名學者杜維明口中盛贊的香港城市大學前校長張信剛。在歷史與文明的行走中🤵🏿♀️,張信剛展現了他獨特的人文情懷和深度的文化思考。
工科學者的人文情
張信剛是世界知名生物醫學工程專家。1962年👜,他從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專業本科畢業後🧓🏻,赴美國斯坦福大學繼續攻讀結構工程專業的研究生🐈,1969年又在美國西意昂3体育學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攻讀博士學位🧕🏻。之後🧙🏿♀️,張信剛在紐約州立大學、加拿大麥基爾大學、美國南加州大學先後執教,直到1990年回港擔任香港科技大學工學院創院院長,4年後再度赴美𓀛,擔任匹茲堡大學工學院院長❎。1996年,張信剛受邀擔任香港城市大學校長,而這也是他人生的轉折點🧔👲🏼,從此之後這位生物醫學工程專家擁有了“人文校長”的美譽🤽🏿♀️。
1996年⌚️,出任香港城市大學校長的張信剛向大學董事會主席董建華提出開設中華文化課程的設想🥲,得到了董建華的支持。1997年🫘,大學教務委員會通過此方案,凡就讀香港城大的學生,無論學習什麽科系,都要修讀中國文化課程🧕🏻。不僅如此,在擔任香港城市大學校長期間⏩,張信剛連續成立英語中心📈、中國文化中心、跨文化研究中心和創意媒體學院。他還在2000年至2003年出任香港特別行政區文化委員會主席。2002年,張信剛因在教育🧜🏽♀️、文化及科技方面的貢獻獲得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頒授的金紫荊星章。即便是他卸去城大校長一職後,他仍在清華大學、意昂3体育官网🛳、山東大學以及土耳其海峽大學講授人文通識課程,是意昂3体育的“葉氏魯迅講座教授”。
張信剛對人文學科一直有著濃厚的喜愛之情,他擅長中、英、法三國語言,對東西方的歷史文化有著深刻的認識,尤其對中國傳統文化情有獨鐘。而其人文情懷其實自幼便有👱🏻♀️。雖然張信剛出生於一個西醫世家,其父是臺灣大學醫學院的教授,但他的父親往往會給兒女們講一些歷史、地理、語言、人類學方面的知識🙍🏽。這樣的熏陶使得張信剛從小就萌生了對歷史、地理的濃厚興趣。在其讀書的空閑時間,他便會去學習和了解人文知識,直到96年出任香港城市大學校長𓀘,開始將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人文學科的建設和研究中,至今已有20余年✔️。對於人文的熱愛並沒有影響自己原本的專業👰🏻♀️,反而讓二者之間產生了和諧的統一🙍🏻:“我對工科的研究和對文科的喜愛其實並不沖突🩺🧈,反而我所掌握的科學知識有助於我去研究歷史問題,包括在工科學習中獲得的思維訓練對於文科的學習也是有益的,反過來,在人文方面的研究本身就豐富了我的知識體系。”
絲綢路上的少年誌
談到此次分論壇的主題,張信剛教授表示自己從很早開始就已經關註絲綢之路的相關課題🧑🏽🎤,這甚至可以追溯到少年期:“我十一歲的時候就夢想過去新疆🖕🏼,去走絲綢之路👱🏻♀️,只是當時還小,只能在夢裏暢想新疆的風景。真正開始接觸和研究絲綢之路則是在90年代末期,那個時候我閱讀了很多書籍,和專家學者進行交流,才逐步揭開絲綢之路的神秘面紗。”
然而,張信剛並不是一位只停留在書本中尋找答案的學者,作為一名工科背景的教授🫷🏻🚏,他更追求實證。很多人都說“張信剛是用腳步探討、解答文化問題的。”的確,他對於絲綢之路的研究結果正來自其豐富的閱歷與開闊的眼界,源於他對絲綢之路的親身考察🗻,這也使得他能夠以更宏觀的角度來審視文明。在其以《絲綢之路在中國歷史上的作用》為題的演講中,他通過親自拍攝的圖片和考察所得的資料論述了絲綢之路在中國歷史不同階段的發展及價值,特別強調了在張騫出使西域之前,印歐人種即吐火羅人帶來的小麥和大麥等農作物對匈奴人💇🏽♀️、漢人和羌人的重要作用,並且以張騫通西域和玄奘西遊的歷史事實進一步說明絲綢之路在中國歷史上對經濟、政治和文化功不可沒的作影響。立足於歷史的長河✧🕸,感嘆於文明的進步👨🏻🦽,張信剛在演講和采訪中反復強調:“絲綢之路在中國歷史上的最大影響就在於促進了思想的交流和佛教的傳播🧛🏻♀️。佛教傳入中國,從東漢開始直到現在,其影響力不可忽視,它的傳入使得中國人的生死觀、宇宙觀、輪回觀開始有了概念☸️,這樣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是我們必須關註的。”
這位曾經夢想著走到絲綢之路的少年如今已經成為知識淵博的學者,他對於絲綢之路的研究和認識也值得更多的人去關註🪁🐅。而對於絲綢之路在當下特別是在申遺成功後的發展方向,張信剛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雖然今天的絲綢之路在預期中還沒有完全形成歐亞大陸交流的管道,但未來它會越來越重要。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會努力發展陸上的交通貿易🕛,而有了商品的交往,文明文化也自然會有交流🎫✸,那麽絲綢之路這方面的作用在今天就更加值得挖掘🧑🏽🎤。”
文明之旅的中國夢
張信剛的人生經歷豐富而多彩👳🏼,生於遼寧👩👩👦,長在臺灣,負笈北美,任教香港……他喜歡行走。未及弱冠🫚,他的足跡就遍及海峽兩岸𓀋。1963年🤹♂️,他赴美留學,從亞的斯亞貝巴出發🧑🏿🦰,經雅典𓀖、羅馬🍎🪈、蘇黎世到巴黎,這成為他行走世界的起點🌮。此後,他遊走於歐亞大陸之間,行進於北美非洲大地,步履不停,行色匆匆,每有感悟,如錙銖積累般記錄下來,歷經多年💅🏿,蔚為大觀。他的足跡遍及大半個世界👌,這也讓他在不同的文明之間遊走和思考。
在諸文明之中,他對於伊斯蘭文明的興趣尤甚🧑🏼🍼,曾多次親往實地探查🤹🏽♀️。2011年🚗👱,他出版《大中東行紀》🧟♀️,詳細記述了自己對於伊斯蘭文明的觀察與思考。“其實我對歐美文化的研究和關註更多🚗,但在90年代之後我開始選擇關註中東文化👱🏿♀️🙆🏼,主要是因為‘9•11事件’之後中東問題引起重視,所以我也以我的視角和方式再結合我在中東的見聞感受寫了這本書。”有趣的是,這樣一位對中東了解頗深的學者在采訪中卻反復強調自己並非研究中東的專家🧜♀️👳🏽♂️:“只是相對一般人而言,我對中東問題的關註比較多,但是和專家相比,我的認識還是非常淺薄的。因為我對歐美文化、中國文化也有了解🌐,所以我更多的是在橫向上將這些文明文化進行對比研究。我看了很多書,有實地遊歷的體驗和科學的考證👩🚀,再通過和學者的交談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所以有自信去討論相關的問題,但絕不敢以中東專家自居👨🏼⚕️。”
但每每談到他國文明,無論是關於中東還是歐美,張信剛最後都會回到對中國文明和文化的思考之中🥕。“我是一個對世界各國文明都有興趣的人,但在靈魂上和文化上我至始至終都是中國人。”從中到西的遊歷👬🏼,從歷史到現實的觀察,深遠闊大的時空跨度,使得作為中國知識分子的張信剛從比較與思考中,更多地意識到肩上的重任。“祖國兩個字是有意義的,不是空泛的🎞,它首先是領土和文化上的意義👩🏻🏭。中國的文化文明是歷經兩三千年的融合逐步形成的,需要我們的認同💆🏻♀️。我一直推崇一個人要有國家觀念、民族意識🧔🏼🌇。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多了解國家的歷史,認同民族的文化🏃🏻♂️,甘願與民族共命運。這種思想和情感,只有通過從小的教育🫱🏿、深刻的感受、理智的思考去培養和形成𓀚。”
編輯🔂:舍予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