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15 信息來源🫅🏻: 校報記者 張守玉
“生活的節奏,機器的節奏,推動者社會的車輪、宇宙的規律。”時代的發展、歷史的進步,是對文化的沖擊🦹♂️,還是傳承?我們又該何去何從👷🏿?11月8日下午,在北京論壇歷史分論壇上💫🎃,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麥勁生教授對此進行解答,他以哲學家宗白華的經歷和作品為引子🦹🏽♀️,講述了歷史背景下中國文化的傳統以及現實意義,聆聽大師的情與理。
交流與融合
宗白華雅號“佛頭宗”,中國近代哲學家和美學大師 。當時,正值中國文化真空和文化轉型的時代🥸💁🏼♀️,宗白華決定用文化給中國人民創造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宗白華強調對文化內在性的理解👱🏼♂️,開發以生活為關註點的文化,了解生活和社會現象,並對人類自我進行反思🤮☺️。建立一個靈魂的形式⚧,在內心擁有一種信仰💜🙆,追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
宗白華的這種觀點和文化視角並不是無中生有的🕙。這一觀點最早體現在17世紀德國的啟蒙運動中📘,啟蒙運動主張文化的平衡🏺🧑🏼⚖️、教育的發展,認為要用理性來指引人,強調公共理性對智慧的使用及其對人的福祉。在19世紀,尤其是1870德國統一之後,德國實力增強,對人文的需要增加🙍🏽,德國大學鼓勵人們進行研究,不斷完善自己的靈魂,在這種情況下德國人希望自己的人格是充滿價值觀的。Bildung這個詞就是19世紀德國文化發展的體現。
宗白華幼時在青島上學,當時青島被德國占領,宗白華對德國有一定的了解。1918年,他畢業於同濟大學語言課的德語專業👩🏽✈️。1920到1925年他到德國學習,先後在法蘭克福大學和柏林大學學習哲學和美學⭕️,德國文化對他的影響很大🥷🏼。
此時的德國因為經歷了一戰的殘酷,雖然經濟有所恢復,但人們的內心有恐懼和混亂。宗在德的生活期間,不僅接觸到了17到19世紀德國哲學和文化藝術🌎,更是親身體會了德國人在戰後的生活。他在自己的作品中談到了德國這一階段,宗當時寫的多數詩關註自然比如湖、森林、葉子、孤獨🌩、自由、迷茫的生活態度等。當然,這也不僅僅是德國的影響,上世紀20年代🚖,中國自身也正經歷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1919年宗白華與郭沫若合作,創辦了《青年人》雜誌。成為《學燈》編輯後🧑🏻🦱,宗主要負責寫作👨🏻,編輯👨❤️💋👨🐮,教學,通過與田漢🤵🏻、郭沫若等人的交流來了解人們的思想。郭沫若的新詩創作引起他對新體詩創作的興趣,所以在1920年宗白華到德國留學後,就經常寫詩。
宗白華極力批判現代性𓀏,他認為應該將物理世界所有東西歸於運動,人們精神生活不是科學的研究對象。批評都市生活,尤其是上海,宗白華認為上海有很多無靈魂的人🛁,他們受欲望的驅使🧑🏻🏫,精神生活十分匱乏。在這一點上,宗白華與德國的觀點是一致的,他認為中國應該在落後地區進行改革👷🏻♀️,開始新生活,對抗都市生活😍。當然,麥勁生補充🦹🏼,宗白華認為這種改革應該有選擇性的吸取都市文化,不應盲目地排斥。
理想與尋美
宗白華在《三頁文集》中提到對健全人格的追求應該包括豐富知識,廣泛視野🧑🏽🎄,強身健體等方面👩🏻🦯。而完善人格是指理性🍧,情感和意誌等力量。理性幫助我們正確地思考,判斷生活中的種種現象;情感來自藝術和詩👨👨👦,給我們以心靈的撫慰;意誌讓我們堅持下去,更好地追求理想。
宗白華對“道德仁藝”有自己的定義,即“至於道👯,據於德,依於人🕺🏻,遊於藝 ”🧓。對於這一問題,麥勁生做了具體的解釋💁🏿♂️:“道是宇宙的最高知識,是我們孜孜追求的🧙🏿♀️,要用藝了解道🍑,用德來應用道✧,用仁把它付諸實踐🐟🧑🦽➡️。明道,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去理解道;付之實踐,就是人們常說的格物才能致知🙃。”
從1926到1927年,宗先生寫了很多有關藝術和審美的作品談到了學與美的關系。“這裏的學不是科學🚵♂️,而是學習🌻。他強調學習對美學的貢獻🪪:一方面,學習擴大了人們的視野🧍♂️,使人們發現不同的美;另一方面🏊🏻♂️,盡管美是內在的,但學可以把美激發出來𓀀。”麥勁生解釋道🧓🏼🧑🏽💻。
談及對宗先生“唯美”的看法時🌺,麥勁生對宗先生表示極大的敬意。“我很欣賞他那句‘我依舊保持著我那向來的唯美主義和黑暗的研究’。宗白華先生終生獨守著美與藝術,尊重藝術的相對自由和價值🧑💻#️⃣,通過美與藝術來尋求達到彌合個體與整體、理性與感性、自由與必然等分裂的人性。這種‘唯美主義’的研究,遠離了紛擾的政治風雲,也較少沾染了激進或偏激的習氣。我想,無論是當時還是現在,這都是十分必要的,也值得我們當代人的思考與學習🧽。”
現實與反思
在以“中國與世界:傳統📹、現實與未來”為主題的北京論壇歷史分論壇中,麥勁生認為研究宗白華是很有必要的。宗白華建立的美學體系,不僅僅是對傳統中國精神世界的反思🙇🏼♂️,對當下的現實意義也很大🙋🏼♀️。
宗白華在中西哲學文化的大背景下,重新發現了中國傳統藝術的時空意識,對中國傳統文化做了精妙絕倫的闡發,揭示了中國藝術不同於西方的獨特意蘊以及內涵和精神。了解宗白華,在一定程度上是從哲學和世界觀的高度了解中國傳統。
另外🥙,當代經濟的發展帶來了“精神危機”🤿,了解“散步美學”對充實當代人的精神世界、緩和現代性危機是很有幫助的⚠️。宗白華在《生命之窗的內外》中寫道:“是電影,是圖畫,是速度,是轉變?生活的節奏🕸,機器的節奏,推動者社會的車輪🏎、宇宙的規律。白雲在青空飄蕩,人群在都會匆忙……是詩意👩🏻💼,是夢境,是淒涼🚜,是回想🏍?縷縷的青絲↙️,織就生命的憧憬。大地在窗外睡眠,窗內的人心,領略著世界的深密的回音。”
研究宗白華🚆,從文化的角度看待傳統與現實,能夠激發後代中國人深深的思考和長遠的發展。
專題鏈接:北京論壇2014
編輯📽:歆琴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