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14 信息來源: 校報記者 余漁
11月8日至9日,北京論壇分論壇“面向新型城鎮化的社會——生態基礎設施建設”在意昂3体育官网成功舉行。來自全球眾多學者和行業領頭人參與了這場思想碰撞交流的盛宴。圍繞城鎮化管理、發展模式以及設計師的理念等問題,與會專家學者進行了深入探討,展示出對新型城鎮化的美好願景。
生態基礎設施建設:城鎮化的問題與管理
“當代城市正面臨著人口劇烈增長、農村和城市人口貧富差距加大的問題,作為專業人士我們不能因為所面臨的問題而使所做的事情模糊化。”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邁克爾·索金一開場就呼籲專業人士應該努力解決城市危機,而他認為解決的方式是新城建設和改造舊城。
新型城鎮化需要生態基礎設施的建設,麻省理工學院阿迦汗教授小詹姆斯·L·維斯考特從中國古代城市水系統研究中得到啟示,並將其與南亞和北美地區古代城市水利設施進行對比,認為古代水利基礎設施模式可以應用於指導未來的城市環境設計,並提出推進社會水文發展有三種方式,即:聚焦於被區域性和全球性研究忽略的城市尺度下的生態水文學,將城市水系統視為工程與景觀共同發展的基礎設施來研究,對比研究“新型”古代城市水系統的興起緣由與未來城市所面臨的挑戰和創新。
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能否融資關系重大,美國塔夫茨大學教授吳維平指出城鎮化導致城市和環境基礎設施需求的增長,但是背後隱藏著財政危機。城市長期依靠出售資產的收入作為擴大基礎設施建設及維護的主要來源並不可行,需要探索可持續性的長期融資方案繼續發展基礎設施。她建議中國在現有政治和財政政策下,註重將公共投資從預算中移除並在投放到資本市場的過程中尋求基礎設施融資的手段。
對於城市邊緣地區的管理,新西蘭林肯大學教授西蒙·斯沃菲爾德指出城市邊緣地區一直發揮著重要的功能,應該在景觀服務、藍—綠基礎設施以及適應性管理相結合的基礎上,探索城市邊緣地區和城市內部邊緣地區景觀管理的模式,包括從遏製到放任的“硬”性物質規劃和“軟”性管理方式。接著教授進一步提出一種可能性——轉變城市邊緣的空間邏輯,從而避免歷史上城鄉兩極分化的思想,並聚焦在城市景觀所提供的服務上。
對於城市交通的管理問題,意昂3体育官网建築與景觀設計學院特聘教授約翰·基斯·紮卡賴亞斯認為北京嚴重的交通擁堵問題原因在於道路基礎設施雖然過度供應,但卻低效的使用了。因此,他提出了“混合交通”的理念,建議降低城市內過半主幹道的空間使用,鼓勵非機動車出行,建立更高效的地面公共交通等。
韓國亞洲大學教授金勇勛則關註城市化與教育研發投入的關系,金勇勛指出技術差距的縮小將導致從事基礎研發以及技術發明的研發活動高等技術人員的需求,高於從事技術采用活動的低等技術人員的需求。
未來之城:自力更生與可持續
城鎮化是一個世界性的現象,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人成為城市居民,城市人口正在急劇上升。“現在的農業產出不夠支撐所有城市的需求,我們需要四個地球來支撐人的消費”邁克爾·索金不無擔憂的表示。他指出當今城市正以正式或非正式的形式消失,因為現在的城市建設停留於重復性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我們必須堅守原則,對在形式和運用層面上根深蒂固的觀念進行轉變,並堅持城市空間的社會性和民主性是區別城市與實踐概念的核心。緊接著,邁克爾·索金分析了四個具有不同概念空間的項目,從不同側重點探討了城市能夠在何種程度上體現自主性,其“垂直農場”等實現城市自力更生的設想,對全球範圍內的城市轉型提供了啟示。
城市需要自力更生,也需要可持續的發展。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公園與城市景觀部負責人謝爾·尼爾森提出了PLUREL項目,指出該項目對城市邊緣地區的土地沖突和所面臨的壓力將進行有效的管理。他認為實現城鄉的可持續發展有四個策略:1、實現更好的區域聯合、協調發展交通、土地使用和開放空間規劃;2、城市控製和城市致密化——發展綠色緊湊型城市;3、保護藍色和綠色基礎設施;4、保護農業用地,提升當地產量,同時加強地域水平管理,給予更多的政策性重視。
新型城鎮化應該如何發展,十二屆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仇保興提供了ABC三種低碳城市發展模式。A模式是“技術為本”,高投資與高技術兼備,但卻難以推廣;B模式是“逆城市化”,特點是外部植入與被動適應,卻難以持續;C模式是一種“以人為本”的模式,建造成本適當,自身能夠可持續發展,方便推廣復製。仇保興相信C模式是傳統智慧、適用新技術、智慧城市以及合理城市規劃的最佳“組合器”,人們應該防止A模式和B模式,堅持C模式,以人為本的建設低碳生態城市。
城市設計師:人本主義與自然主義
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城市設計師是重要的參與者和引領者,他們是城市靈魂的塑造者。十幾位行業專家探討了城市設計師的理念,強調城市建設要以人為本,並表達了崇尚自然的城市設計理念。
畢路德合夥人杜昀表述了闡述內心與自然平衡的三個態度:1、包容殘舊,不全盤否定舊建築而是保留可識別的區域;2、精心與敬畏,設計師應包容生態條件以達到人與自然的平衡;3、減少與簡單,提示當代社會追求奢華與大氣的同時不可缺少對意境的追求與思考。
廣州土人首席設計師龐偉提出好景觀的評判標準應該是生活、心靈和土地,他認為設計師應該有高於物質的心靈之光並以此來指導景觀建造。
山水比德董事長孫虎提出以山水審視和解決城市化問題的思路,並從單純的自然層面逐漸上升到自然與文化並重,將探索不斷向縱深推進。他主張新山水應關註時間線性下的動態演進過程,同時承擔起建構一切生命共存關系的責任與平臺。
重慶大學建築規劃學院褚東竹教授通過介紹重慶發展面臨的機會與困境,表達了對江北城格式化與非人本的惋惜。
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發展生態健康城市需要全社會共同的努力,東方園林首席設計師李建偉認為城市生態是相互關聯的系統,單獨的建造綠帶、廊道和花園不能改變整個城市的生態結構。
奧雅設計集團首席設計師李寶章則闡述了推動社會—生態建設的八個步驟:現場感知、關愛社會、宣傳與布道、策劃與發起、組織與跟進、溝通與合作、知行合一、評判與發布,強調只有全社會的參與才能實現真正的生態健康。
專題鏈接:北京論壇2014
編輯:歆琴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