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05 信息來源: 新聞網記者 陳嵩燾
11月2日下午,主題為“可持續發展規劃與多樣性”的城鎮化分論壇第三場在意昂3体育官网英傑交流中心月光廳舉行。
來自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的Robert Shields先生發表了題為“列斐伏爾遺囑中的城市化、多重現代化以及發展路徑多樣化”的報告。Shields先生簡要介紹了城市社會學理論的重要奠基人、法國著名哲學家列斐伏爾的城市空間理論,提出采用空間角度考察城市化發展的理念,重點闡述了城市化進程中社會空間化、多元現代性以及城市與鄉村關系重聯等問題。他強調面對全球的城市化問題,我們應當采用包容的態度,不能只采用單一的城市化模式,也不能只註重城市經濟的發展,而應做到全面統籌、具體規劃。
紐約城市大學Lily Hoffman教授圍繞“城市化與生態學”的主題,通過城市受災和災後重建的具體參與展示了區域位置在城市化進程中的重要性。她選取了紐約2009年H1N1病毒肆虐和2011年受到桑迪颶風襲擊的兩個案例來考察城市的災害應對,通過紐約市政府和新奧爾良地區政府應對災害的不同反應對比,她指出在自然災害帶來的威脅面前,城市的相關決策不能過分依賴國家統一決策而應該充分發揮地方的彈性和自主性,災後重建也需要更加豐富的數據支持和更強有力的社會機構,以保障城市的決策能力和行政效力。
法國裏昂高等師範學院的Laurence Roulleau-Berger教授作了題為“城市功能與不平等的衍生”的報告。報告從國際城市中的新界限和不平等現象、中國與世界的市場交流以及中間地帶的內部矛盾等方面,對世界城市化過程中社會邊界與不平等現象進行了分析。她指出,全球的城市化目前存在種群邊界、社會邊界和經濟邊界這三種類型的社會區隔,而“中介性空間”(Intermediate space)所包含的具體的社會力量、豐富的創造力以及對弱者和強者不對稱性的應對策略,有助於緩解不同邊界之間的矛盾和邊界內部的沖突,實現城市化及區域空間的良性發展。
來自弗吉尼亞大學的Ekaterina Makarova教授從如何建立城市社交條件的主題出發,同與會的學者們共同探討城市文化建設問題。她指出,社會交際是城市文化的組成部分也是公共空間的重要功能,城市社交是每個市民都無法避開的生活環節。通過對19世紀中期巴黎城市轉變過程及20世紀莫斯科城市發展特點的研究,Ekaterina教授詳細區別了城市公共空間和私人空間的概念及他們之間存在的界限,探討了私人界限如何在公共空間中,通過物理的、符號的和社會的三個平臺得到充分表達。她希望從公共空間和私人空間的交流、對抗和融合中,分析出城市空間發展的趨勢,這將對城市化進程及其研究產生重要的影響。
伊斯坦布爾科技大學的ElifAlkay教授,以土耳其的中等城市Bandirma為例,圍繞著“誰住在哪裏”的話題,分析了居住區的社會地理同環境質量的關系。她指出,都市人群在社會空間分布上的隔離具有生態學意義:貧困人群被迫生活在不受歡迎的、低於標準的惡劣環境中,而中產階級之上的人群則向著居住環境較優越的地區流動。她表示,社會經濟和居民階層的兩極分化直接影響了居民居住環境的分化及空間隔離。
意大利地中海大學的Lucicano Zingali教授圍繞“公交導向發展”的主題,介紹了一項關於都市商業地區計劃(CLUD Project)的課題研究。通過對羅馬、薩默維爾和聖地亞哥三個城市公交導向的都市發展實踐(也即住宅、零售業和其他商業發展向臨近公交的社區內部進行整合的城市規劃實驗)的研究,Zingali教授指出,公交導向的社區及城市能夠推動土地的綜合利用,加強交通通達性,改善居民收入,降低居民生活壓力,在擴大公共空間和消解發展矛盾方面有很大作用。
華中科技大學的李景奇教授為本次分論壇作了精彩的結題報告。他從城市規劃的復雜性、社會性和非科學性三方面對城市化進行解讀,並重點解釋和強調了城市規劃中的非科學性。他認為城市規劃的實質是政治與經濟在法製與民主、自由與科學影響下的互動過程,是不同利益群體博弈的結果。他希望中國的城市化能夠在學習西方模式和本土具體實踐中,在國家統一政策和地方具體規劃中,運用多學科知識,統籌各方面利益訴求,達到發展的平衡。
編輯:歆琴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