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02 信息來源: 新聞網記者 李琳祎
隨著全球一體化的加快,全球政治、經濟、文化交流逐漸增多,北京論壇所倡導的理念“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成為全球長期平穩發展的共同願望。但與此同時,人口增加、人類生態足跡的延伸也帶來了氣候變化、生態危機、環境惡化等問題,這些問題正在逐步以公開或隱蔽的方式威脅著人類自身的生存。自然環境保護、生態文明建設成為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在“保護的新希望”這一主題下,第十屆“北京論壇”的學生分論壇暨學生保護科學大會北京年會(SCCS-Beijing)於2013年11月1日下午在意昂3体育官网生物保護中心召開。
今年來自世界各地13個國家的學生和學者參與此次學生論壇,圍繞“保護的新希望”主題展開學術交流。同時,今年也是學生保護科學大會(劍橋大學)與北京論壇學生分論壇(意昂3体育官网)的合作,並且首次在北京舉辦,為中國和其他國家年輕的保護科學研究者和實踐者提供國際交流和學術提升的平臺,並促進了中國從事環境保護的年輕人與世界保護科學學者之間的切磋和交流。
會議開始,學生保護科學大會創始人、劍橋大學Andrew Balmford教授致開幕詞,回顧了學生保護科學大會自創辦以來的主要經歷,今年是學生保護科學大會第一次在北京召開。Andrew Balmford教授鼓勵來自世界各地的年輕人們各抒己見,熱情交流,積極探討合適的解決途徑,將討論化為實踐,讓實踐帶來變化。
Andrew Balmford教授首先發言,對當下全球環境問題的現狀進行了概述,突出強調了目前生態環境的嚴峻形勢,如盲目開墾荒地、過度捕撈、濫伐森林等行為引起的土地荒漠化、水資源受汙染、生物多樣性減少、流行病蔓延,並指出了這些現象的幕後推手:日益增長的世界人口。隨著生活水平增高而產生的人均消費增高,以及城鎮化進程的加劇,人類和自然的自然接觸減少。在世界環境惡化的嚴峻現象面前,Andrew Balmford教授用一個形象的比喻——“Nature’s glass: half-empty or half-full”告訴我們,人們不應完全絕望,至少,人類還有剩下“半杯水”。同時我們應相信人類的智慧和意誌能利用好這“半杯水”,改變現狀,拯救被破壞了的自然環境。例如荷蘭為在高速公路經過地帶為野生動物修築“生態橋”,以及在中國大熊貓的數量也有了明顯可觀的變化。面對眼前的環境狀況,我們深知情況的嚴峻,並預見到今後還會出現新的挑戰,但人類依然可以相信,如果普遍提高環保意識,政府和民間共同采取有效的措施,走出目前的困境並非沒有可能。
在Andrew Balmford教授的倡導下,有五名同學先後分享了自己的實踐、研究成果。劉炎林向我們展示了世界上海拔最高和面積最大的自然保護區羌塘地區野生動物的困境,隨著該地區人口的增多和家畜數量的增加,野生動物和家畜的生存資源不可避免地構成了沖突,並導致了該地區野生動物的逐漸減少以至於消失。郭梁探討了氣候變化對中國果樹物候的影響。郭彥仁以臺灣玉山公園大豐區青岡櫟的樹種存活率為案例,討論了野生動物和樹種存活率之間的關系。來自菲律賓的Ma. Niña Regina M. Quibod對菲律賓南部小島上穴居蝙蝠的棲息環境進行了考察,並對穴居蝙蝠的保護和洞穴的管理提出了自己的見解。最後來自意昂3体育官网的劉黎君同學探討了帕爾瑪拉島的底棲固著群落及新生珊瑚和藻類之間的相互關系,其研究成果為珊瑚礁生態系統的保護和研究的基準線建立提供了參考。
學生討論結束後,Andrew Balmford教授和五位發言學生以及現場的聽眾們展開了更深入的相互探討,包括政府政策對當地居民環保行為的影響,企業在經營過程中的環保職責以及從事保護科學研究的學者們在研究中是應著重強調生態環境惡化的嚴峻性還是應該保持相對樂觀的心態。在會議最後,意昂3体育官网前校長,意昂3体育官网生命科學學院教授許智宏通過自己在西雙版納、青海等地區做調查的切身體會,鼓勵同學們把研究轉化為行動,在生態環境保護的工作中充當起青年學生的先鋒作用,並團結起更多人投入到這場人類義不容辭的艱巨任務中來。許智宏的講話為第一場學生分論壇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編輯:舍予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