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04 信息來源: 新聞網記者 楊颯
11月3日上午的“語言的溝通與典籍的傳播”分論壇上,各家學者就漢語言的傳播與翻譯主題發表了精彩的演講。其中意昂3体育官网高等人文研究院的伍曉明教授在演講中深入討論了漢語典籍的“回譯”現象,所謂“回譯”即漢語典籍被翻譯成西方語言(主要是英語)的現象。
在“漢語——歐洲語言——漢語”的“往復翻譯”的現象中,“我們似乎只能看到被‘譯回’漢語的英譯中國傳統典籍,而尚未被‘譯回’歐洲語言的漢譯西方典籍。”伍曉明用“剃頭挑子一頭熱”和“單相思”來比喻此種現象,生動形象,引發了現場學者和觀眾的興趣。
伍曉明還提到“文化饋贈”的概念,一方面他認為這種流動的翻譯現象可以體現出一種文化與文化之間的饋贈,他以現場威斯康星大學教授威廉•倪豪士的《史記》翻譯為例,倪豪士教授對《史記》的翻譯有自己的詮釋和理解,但他讀倪豪士教授的翻譯作品與自己讀司馬遷卻有著不同的感受,“應該一樣但又不一樣”,這個就可視為他者的文化饋贈。另一方面,在許多學者把英譯漢語作品再翻譯成為中文的時候,並沒有實現真正的文化饋贈,反而會讓人產生一種忽視和不尊重之感。例如,雙語對照,“盡管能對讀雙語的讀者有必要,但是卻不能算是翻譯是不是?而只是為能在不同語言之間自由穿梭的學者所提供某種便利。”伍曉明搖頭道:“就我來說,我是不願意這樣。”
聽到此處,倪豪士提出,西方學者對中國文獻的研究已經經歷了一段時間,發生了一些變化,然而“現在有一些人,把我們實際的英文的翻譯翻成中文,我覺得是太過分了。”倪豪士神色嚴肅到:我們的翻譯有什麽用呢?中國有一些對古典文獻的白話翻譯往往碰到問題時是沒有註解的,而我們在翻譯過程中從會我們的視角提出一些問題,從這點來說,我們的翻譯還是有用的。
編輯:碧荷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