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04 信息來源: 新聞網記者 楊越欣
11月3日下午,2012北京論壇語言分論壇的第三場討論在意昂3体育官网英傑交流中心第一會議室舉行。中外專家學者們針對漢語傳播與溝通問題進行了深入討論。
漢字的認識、教學與傳播
漢語是人類最古老的語言之一,始終充滿著生機與活力。作為隨時隨地被人們使用的交際語言,漢語在信息時代也不斷發生著巨大的變化。面對時代大背景,意昂3体育官网的李紅印教授認為:“語言工作者、教學者與研究者有責任關註當代語言溝通中出現的種種變化,動態觀察漢語變異,了解其背後的運轉機製與本質特點”,強調單音節詞的固有屬性在今天的漢語使用中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李教授的發言引起在場學者的熱烈討論,劍橋大學教授袁博平作為主持人,提出詞語動態化是否存在著內在規律的提問。他還認為,同學習外語一樣,學好本國語言也是成為世界公民的需要,是利用語言實現文化傳遞交流的重要方式。韓國學者安熙珍談到,雖然作為中年人不願意接受語言動態變化,但這是不可阻擋的趨勢,應該學會面對與接受。
從國際視角來看,隨著中國的崛起,漢語越來越受到世界的重視,南洋理工大學國立教育學院教授吳英成列舉大量媒體事例對此予以論證,向在場學者、旁聽學生介紹了國際漢語學習者的分類與特征,以及國際上著名的外國漢語教學工作者,指出中國缺乏漢外雙語通的人才,不利於本國人的雙語學習與漢語在國際上的傳播,應大力培養具有雙語能力、翻譯能力的人才,他們是中華文明傳播最好的使者。
此外,語言對國際交流的作用還體現在外語教學對文化範式的構建。意昂3体育官网教授趙楊引用庫瑪教授的著名論斷:“每個人都是文化定式的施害者,也是受害者”,指出文化定式對於文化交流的阻礙,而外語學習通過對文化定式的解構,挖掘利他主義的內核,能夠增進學習者對他者語言,乃至文化的包容與理解,成為培養世界公民的重要途徑。
古代中國、日本與朝鮮半島的“三國演義”
作為東亞文化圈的主要國家,中國、日本與朝鮮半島之間有著說不完的故事。這種以漢語為載體的文化交流,其影響一直延續至今。早稻田大學教授稻畑耕一郎從《燕京唱和集》出發,和大家分享了民國時期日本漢詩作家土屋竹雨來到中國,與中國詩人交流漢詩的已為人所遺忘的歷史,喚起人們對於如何使類似漢詩這樣的東亞文人交流媒介不被遺忘的思考。
相比之下,遣唐使作為古代東亞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穿梭在三國之間的歷史被更多人所熟知。但意昂3体育官网中文系的廖可斌教授卻通過考證,證明這樣的文化交流不僅不像人們想象地那樣頻繁,更是在明朝後徹底斷絕。廖教授以日本江戶時期的著名學者林羅山與中國、朝鮮半島文化交流為例,分析日本和朝鮮半島對中國文化的態度與日本對朝鮮半島文化的態度,通過大量豐富有趣的史料說明在三個國家的古代文化交往中,強勢文化往往表現出自信、從容,有時甚至有些傲慢的姿態,在發現自身不足時感到失望;而弱勢文化則容易全盤接受強勢文化,努力吸收、模仿,偶爾對自身的長處感到欣喜若狂的特點。
而如今的韓國對於中華文化又如何理解呢?檀國大學教授安熙珍(Ahn Hei-jin)通過一系列網絡與圖書館的統計數據為大家作出回答。《論語》、《莊子》、《史記》、《三國演義》和《孫子兵法》等書都以不同特點深受韓國人歡迎。中國古代優秀典籍塑造了韓國文化價值觀與民族精神,但也同時帶來了偏向固陋的思想和面對現實的保守態度。
討論最後,麥克馬斯特大學學者Song Jae-yoon與大家分享了他對儒家文化與中國帝王統治關系的思考。文化統一理論指儒家思想在漢武帝後作為統一思想的意識形態工具,幫助君王實行專製主義統治,維護政治統一與穩定。而後代則有更多學者不斷對儒家學說進行闡釋,強化其政治文化工具的作用。
除了學者們的精彩發言,現場嘉賓積極發言討論,高潮迭起。對於一個問題,學者們和而不同,激烈地討論,會心地開懷大笑,整個活動在活躍的氣氛中順利結束。學者們紮實的學術功底與深厚的思考,為漢語研究與交流做出重要貢獻。
編輯:碧荷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