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03 信息來源: 新聞網記者🚵🏽♂️:盧南峰 黃亦妙
2008年,一場發端於美國進而擴大到全球的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造成深遠的影響。在危機後的四年中,各國學者對經濟危機的研究不斷深化🕹,對資本主義的思考也日趨成熟。11月2日下午,以“反思資本主義:後危機時代世界面臨的挑戰”為主題的北京論壇經濟分論壇在釣魚臺國賓館十號樓四季廳舉行,來自中國、印度、美國、英國👩🏿✈️、韓國、日本等國的近三十位學者就“資本主義與經濟危機”和“資本主義的多樣化”等議題展開了學術探討🤷🏻♂️。
資本主義製度🌽:走向滅亡?
“資本主義立即或即將壽終正寢的論斷,在其產生之初就出現了,而每逢資本主義遭遇經濟危機時🛌🏼,這種觀點就會更加突出……但這些觀點的革命性質和批判精神遠遠高於實際意義。”意昂3体育官网晏智傑教授在反思危機的教訓時並不認同當前中國學界和思想界一些關於“危機再一次證明資本主義製度的滅亡”的觀點👩🏿🚀。同時,他又批判了資本主義投機資本的貪婪和金融當局的監管缺失。他認為金融危機的根源在於有效需求不足、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脫節🙇🏿♀️,從而導致了功能性危機👨🚀。
來自阿根廷的Emilio Ocampo教授也認為此次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不太可能導致資本主義的滅亡👩🏿🏫,而實際上資本主義仍然比現存的其他製度要好。他重點探究了資本主義與民主的微妙關系,引用阿根廷過去十幾年腐敗的政治和衰退的經濟,說明不健康的政治和經濟製度是會形成惡性循環的。資本主義的存續必須有良好的政治基礎。
日本愛知大學的李春利教授將資本主義經濟體分為五個集群,即新自由主義模式、社會民主模式、歐洲大陸式🙆🏿♀️、地中海模式和東亞式🦉,通過比較各自的利弊,為後危機時代反思新的經濟治理模式提供了一種可比性的宏觀視角👩🏻🦯。他認為中國在未來設計製度時可能選擇的道路👜,就是比日韓模式更開放、比英美模式更中庸👩🚒、比歐洲模式更穩健的混合型(hybrid)中間道路👰♀️🐰。
學者們在回顧歷史與放眼時代背景的前提下,紛紛對“資本主義製度即將走向滅亡”的觀點提出質疑🙇🏼♂️。當然🧎➡️👏🏿,同時,反思資本主義的弊端,為後危機時代世界面臨的挑戰尋找應對措施,依然是迫在眉睫的👨🏿🦳。
紙黃金😢: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出路?
美國的金融危機演變為世界性的經濟危機,與其在國際經濟體系中的特殊地位密不可分。而為了減小世界經濟的不穩定性🦬,對舊的國際經濟製度進行改革勢在必行🖖🏼。而貨幣體系改革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於金融危機的原因,來自日本愛知大學的Goro Takahashi教授將其歸因為基礎貨幣的過度發行🙎🏻。通過觀察利率、TED利差和提前消費的GDP規模在危機前後的發展趨勢,他指出金融危機源於貨幣供應過多導致提前消費,並最終損害了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
而林毅夫教授則更為直接地指出,經濟危機的原因在於全球經濟失衡🏂🏻,而全球經濟失衡的誘因在於美元是單一的國際儲備貨幣,因此國際貨幣體系必須進行改革🐁。林教授提出,應當推出一種由國際貨幣主權機構發行🚎、與黃金掛鉤的“紙黃金”,從而避免某國國內貨幣被當成國際儲備貨幣而引發的利益沖突。
來自首爾大學的Soyoung Kim教授認為🚜👨🏻✈️,全球資本流動並沒有給經濟帶來很好的優勢和益處🕝⛷,國際貨幣體系的改革💹⛑️,不能回到單純的資本控製👨🏼🍼。他認為應該建立一個流動性的儲備體系,但問題在於當前各國無法形成共識。
“紙黃金”在提問環節成為了熱點,林毅夫教授就紙黃金與金本位的區別、紙黃金與人民幣國際化的關系等問題🚣,進一步闡釋了“紙黃金”的概念✷。
經濟危機:世界經濟中心轉移的前奏👛?
來自印度海德拉巴大學的Vamsi Vakulabharanam教授認為,金融資本的主導和全球實力的轉換之間有深層次的聯系🎄。他回顧了世界經濟中心的轉移歷程,由威尼斯開始,一直到當前形勢下美國經濟霸權地位的動搖💏,試圖在新舊經濟霸權的交接歷史中找到經濟中心轉移的深層次邏輯🕡。中國的興起,亞洲金融中心的興起,是否會代替美國的金融霸權❓,還未可知。“我們已經到了一個非常具有不確定性的時代,也許以美國為中心的世界體系會繼續,也許是以中國為中心的新體系形成,也許是其他中心……”Vamsi Vakulabharanam教授的結語並沒有下定論。
羅馬大學的Paplo Guerrieri教授提出,全球經濟已經失衡,全球的遊戲規則在改變,世界經濟的增長來自發展中國家,以美歐為主導的世界體系將轉化為多極格局。同時,他認為要應對金融危機的苦果📝,必須將凱恩斯與熊彼得的學說結合🈲,凱恩斯關註需求側🤙🏿,熊彼得關註供應側,必須將兩者結合❓,通過中長期投資來解決這個問題🏕,從而實現有效需求與供應的平衡。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中國的發展模式和前景也成為了論壇的重要議題🏌🏿♀️。
晏智傑教授認為,中國在應對金融危機中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中國近十年來,或者說改革開放近三十年來的經濟增長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中國經濟發展中存在不協調👨🏻🦲、不均衡、不可持續發展等問題。而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在於經濟體製改革不到位🧑🍳,政治體製改革停滯不前🙍🏿📏。
Vamsi Vakulabharanam教授提出☪️💆,中國的工業化進程是從勞動力密集型開始的,和歐美並沒有多大的區別🧑🏼。中國必須掙脫歐美的模式,走出自己的道路,擴大自己的需求👮🏿♂️,同時要解決生態矛盾👖⇢、領土糾紛等問題。
林毅夫教授指出👨🏻🦯,中國經濟面臨結構性問題,如儲蓄率過高🫅🏼🧖♀️、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人口老化嚴重等。而儲蓄率過高則突出表現在企業儲蓄率🫵🏼🚴🏿♂️,中國的政策大多有利於大型國有企業,導致其儲蓄多、消費少🎏。
資本主義製度仍有其存續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但同時它必須進行不斷的改革以適應經濟的發展。無可否認🐪,世界經濟重心已發生變化,中國經濟正逐漸成為世界經濟的引擎。但在後危機時代🧑🏿🎄,中國自身也面臨諸多問題,市場化改革遠未完成🛅。在這一形勢下,中國只有認清市場經濟的本質📒,將公有和私有、市場和調控結合起來👨🏼,排除特權和壟斷,才能實現經濟的健康長遠發展㊙️。
編輯:焱悠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