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04 信息來源: 新聞網記者 王修竹 張弘毅
11月3日上午,北京論壇哈佛—燕京學社專場開始了以“信仰,社會與新媒體”為主題的下半場討論。作為最後發言的學者,吳逢時教授沒有像之前的發言者那樣走向演講臺並播放PPT,而是拿著一沓講稿信步走到U型會議桌中間,直接開始了她今天名為《社會媒體、公益慈善與少數民族文化保護:青海案例分析》的報告。
同北京論壇中大部分展示完整研究成果的報告不同,吳教授今天帶來的是她近期正在進行的一項社會調查,意在探究新媒體對於有宗教背景的少數民族群體以及其文化保留的作用。為了獲得相關數據和事實,吳教授和自己的團隊深入到青海、甘肅等地,在包括玉樹在內的多個地區開展調查研究。
吳逢時教授先從她的實地考察見聞講起。在研究基層公益活動的發展時,吳教授進入了玉樹災區藏族牧民婦女的帳篷,期間她曾被請求講自己完全不熟知的“婦女健康”問題,面對這樣臨時而又頗有難度的挑戰,吳教授戲稱,“難道就是因為我是女的嗎?”,來表達自己的一番無奈與調查的不易,這件趣事引得全場笑聲一片。
吳逢時教授首先從宏觀結構框架上介紹了她的研究項目。就研究的理論背景而言,吳教授列舉了有關父權結構的理論、高度邊緣化群體對新媒體的利用等多方面的內容。而談到研究方法,吳逢時教授稱她的方法與之前做了報告的曾繁旭教授的很相似,又笑言這“節省了我解釋的時間”。即大部分依賴於收集信息、建立軟件模型、分析數據的方式進行。
隨後,吳教授與大家分享了這項研究目前為止所獲得的一些發現。吳教授提出網絡以及新媒體在少數地區的使用範圍比我們想象的要寬泛。比如她曾接觸到玉樹地區的一些藏族婦女,在調查小組將要離開的時候,這些婦女請吳教授留下自己的聯系方式,並且最好是QQ號。即時通訊工具在這些文化程度很低的婦女中竟然如此普及,而吳教授自己在這之前幾乎從沒使用過QQ。對於未來由新媒體承載的社交平臺,吳教授認為,以手機為硬件輔助的社交工具將成為一個新的拐點。另外,針對有獨立語言體系的少數民族地區,手寫文字的軟件使用戶在交流時受到了很大的阻力,但是近期出現的音像、語音等通訊方式大大減弱了這樣的障礙。
新媒體對於少數民族族群的轉型同樣具有不容忽視的影響。吳逢時教授認為,在有宗教背景的少數民族地區,這些被高度邊緣化的人群面臨的轉型是雙重意義上的。一方面,他們需要經歷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這種轉型不僅僅是經濟上的,還包括信仰以及意識形態上的轉型以及重建。另一方面,在互聯網2.0的時代,新技術會為他們帶來巨大的變化。新媒體的影響將遠遠大於想象。吳逢時教授稱這方面的研究還有很大的修改與推進的空間。
在提問環節,一名來自新疆的觀眾質疑道,“新媒體時代,偏遠少數民族地區實際形成的還是一個傳統社區的延伸,而不是完全開放形式的社區”。對此,吳逢時教授解釋說,民族地區的內部階層分化仍然存在,因而在新媒體進入民族地區之後,這種建立在傳統親緣關系上的封閉性社區是存在的。但在青海和甘肅等地區,類似的社區呈現的多還是半開放或開放的特點。最後,吳逢時教授還強調了新媒體對於文化保育的重大意義,“因而需要通過某種方式,讓新媒體在最大程度上發揮出正能量”。
吳逢時教授研究的方向是政治學而不是傳播學,但是在進行這一項同傳播領域密切相關的研究時,仍然得出了非常有啟發性的結論。由於研究方向,吳教授運用到許多社會學和人類學的研究方法,這也讓整個研究充滿人文關懷。
吳逢時簡介:香港中文大學政府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1999年於意昂3体育官网國際政治系獲得學士學位,2005年於美國馬裏蘭大學獲得政治學博士學位,自2005年起執教於香港中文大學,於2008年9月至2009年7月間在哈佛—燕京學社作訪問學者。主要從事世界政治中的社會力量、全球治理、生態政治、中國當代政治等方面的研究。
編輯:素馨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