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04 信息來源: 新聞網記者 張弘毅
隨著新浪微薄等網絡訊息平臺的日益開放、手機和平板電腦等新技術對傳統信息傳播方式的改變,社會正在新媒體的浪潮沖擊中發生著或悄然或顯著的變化:人們利用新媒體改變了社會公益活動的運作方式;網絡意見領袖群體影響著社會對公共議題的關註程度;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關系因新媒體的普及有了新的特點。而正處於社會轉型期的中國社會將要如何發揮新媒體的優勢作用,又應當如何應對新媒體所帶來的新的社會問題呢?今年北京論壇哈佛—燕京學社專場的討論或許能為我們帶來不少啟發。
11月3日上午9點,在意昂3体育官网英傑交流中心貴賓廳內,北京論壇哈佛—燕京學社專場如期舉行。作為今年北京論壇的十二個分論壇之一,此次哈佛—燕京學社專場圍繞“信仰、社會與新媒體”的主題展開。專場在哈佛—燕京學社社長裴宜理的主持下,邀請到了中國社會科學院於建嶸教授、華中師範大學周鳳華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吳逢時教授以及清華大學曾繁旭教授一同進行相關的問題探討。
在哈佛—燕京學社社長裴宜理對此次專場的主題以及與會學者的研究背景作了一番簡要介紹之後,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於建嶸教授首先以“自媒體時代草根公益活動的特點和意義:以隨手公益為例”為題進行了發言。於建嶸教授從他在新浪微薄上發起的一系列隨手公益活動談起,探討了公益的內涵和公益對當代中國社會特殊意義。他聚焦於公益對於喚醒人性的作用,肯定了公益在社會文化改造中的影響,並認為在宗教信仰缺失的語境下,公益能夠激發人們心中的關愛與包容。而通過“關註”功能建立起的模式化現實、以用戶和議題為中心的討論方式、個人空間與公共空間的結合,這些由新媒體平臺帶來的變革無疑也改變著公益活動的展開方式。不宜過分在意公益活動的規模大小、盡量增強政府對相關公益活動的信任、提高相關公益活動的實用性,是於建嶸教授提醒以新媒體為載體的公益活動應該註意的三個方面。
話題一轉,緊接著發言的來自華中師範大學的周鳳華教授主要論述了“轉型中國的福利意識形態轉型”。她選取了福利意識形態中的城市人口的貧窮救助觀念為例,結合在武漢市區獲得的實地調研數據與記錄、分析,闡述了國家意識形態對個人福利意識觀念的塑造。在依次呈現了城市受訪者對窮人的態度、對貧窮境況的歸因以及對貧窮的應對方法之後,周鳳華教授回顧了中國貧窮救助觀念的歷史演變,並突出了國家在這一觀念演變中扮演的角色,並認為強調個人努力勞動的價值、美化勤勞自立的形象是國家意識形態宣傳的主要內容。而在如今網絡平臺興起的時代裏,周鳳華教授對新社交媒體催生新的貧窮救助觀充滿樂觀的期待。
下半場的發言從清華大學曾繁旭教授關於“網絡意見領袖社區的構成、聯動及其政策影響”的報告開始。在回顧了以往關於意見領袖相關研究的局限之後,曾繁旭教授提出網絡意見領袖是一個同時涵蓋了精英與民眾的雙重群體,並且這一群體在新媒體的聯結與互動中呈現出社區化的形態。由此形成的網絡意見領袖社區正逐漸影響著社會對一些公共議題的有選擇的關註。他以近幾年的拆遷征地議題為例,分析了六個微薄用戶的信息發布與被轉發的情況,得出結論認為,網絡意見領袖社區的參與者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勢態,並在社區內部形成核心、擴散、普通圍觀三大圈層關系,而這些網絡意見領袖社區正在日益影響著一些公眾議題和政策。
清華大學曾繁旭教授發言
最後發言的是來自香港中文大學的吳逢時教授,她與與會學者和聽眾們分享了題為“社會媒體、公益慈善與少數民族文化保護:青海案例分析”的報告。吳逢時教授的研究主要關註於少數民族對新媒體的使用狀況以及他們以此媒介來推行公益活動的情況。在這個目前仍在進行中的調查研究裏,吳逢時教授發現了新媒體的傳播手段對於少數民族地區文化構建的重要作用。她在青海的實地調研表明,少數民族地區受限於網絡的硬件條件,使用新媒體多是在手機上進行,並且囿於手機輸入法多以漢語為主,少數民族地區在新媒體上的交流多以圖片和語言的形式完成。此外,吳逢時教授還說明了新媒體在少數民族地區的雙重社會轉型中,即由傳統到現代的轉型和由單線維權到集體動員的轉型,將會發揮的巨大作用。
在專場的問答環節與茶歇期間,學者們之間、學者們與聽眾們之間進行了饒有趣味又不失學術嚴謹的互動,一連串的問題,如,“新媒體在國家層面上具有怎樣的意義”、“網絡意見領袖是否會形成對民意的壟斷”、“我們對新媒體前景的樂觀從何而來”,無疑將關於“信仰、社會與新媒體”的討論又推向了更加深入的層面。
編輯:素馨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