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03 信息來源: 新聞網記者 朱垚穎
2008年秋季,世界範圍內爆發了嚴重的經濟危機,危機最初始於美國的次貸危機,隨後美國房地產市場泡沫破裂,金融市場崩潰並迅速蔓延至全球範圍。在此之後,各國學者對於這次經濟危機和金融危機爆發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和思考,對此,西方學者在理論解釋與經驗解釋上多偏向於東亞經濟體的出口導向型策略及中國的貿易順差。
11月2日下午,在2012北京論壇“反思資本主義:後危機時代世界面臨的挑戰”分論壇中,林毅夫教授作為第一位發言人就“國際貨幣體系和全球金融危機”發表了看法。在分析了東亞經濟體從2000到2008年於美國貿易逆差中所占的比重變化,並結合當時全球幾乎所有國家均增加貿易順差的現實情況的基礎上,林毅夫教授指出,這次國際金融經濟危機最根本的原因是當前的國際貨幣體系以國家貨幣作為國際儲備貨幣,這存在著極大的缺陷;而根本解決方法則是改革國際貨幣體系,在保留每個國家的貨幣的同時建立系統的國家儲備貨幣和全球儲備貨幣——“紙黃金”,並且兩者以固定匯率掛鉤。
在論壇的討論環節,眾多學者對林毅夫教授發言中的超國家儲備貨幣“紙黃金”這一概念提出了自己的疑問。紙黃金與金本位有何區別、紙黃金與人民幣國際化的關系、究竟該以怎樣的國際主權機構來發行與流通紙黃金等問題,受到與會專家的高度關註。
針對這些疑問,林毅夫教授對“紙黃金”的問題進行了進一步的說明與解釋。“紙黃金”是凱恩斯提出的“班克爾”的改進版,而究竟什麽時候能夠真正發行“紙黃金”,取決於什麽時候超國家儲備貨幣對所有國家都產生雙贏效率。十年或二十年後,可能有些國家的貨幣成為儲備貨幣,如美元、歐元、人民幣、英鎊、日元等。但這一多元化儲備貨幣體系存在不穩定風險,可能會產生大量國際炒家和投機行為,這對儲備貨幣發行國和非儲備貨幣發行國都不利。與之相對的則是通過“紙黃金”這樣的超主權儲備貨幣來穩定國際貨幣體系,從而可以避免用國家貨幣作為儲備貨幣所帶來的國家利益與全球利益的沖突。
而關於人民幣國際化的問題,林毅夫教授指出,人民幣國際化顯示了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但目前人民幣不能也不應該成為國際儲備貨幣。原因是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其經濟實力並沒有達到足夠的高度,同時,這也會給投機行為創造條件。
在討論結束之後,記者和林毅夫教授也進行了簡單交流。林毅夫教授推薦了他的兩本新書《從西潮到東方》和《解讀中國經濟》。究竟應該用怎樣的國際機構和措施來保障“紙黃金”的發行與流通、紙黃金有何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如何改革國際貨幣體系等問題與概念,在書中均有詳細闡述。
編輯:焱悠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