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03 信息來源: 新聞網記者 程珊珊
語言作為人類最為獨特和奇妙的能力,在文明的構建過程中起著突出的作用。而世界上紛繁復雜的語言之間如何進行有效地交流,則是全球化席卷下的今天不可回避的重要問題。
中文還是英文
11月2日下午,在北京論壇的語言分論壇上,各國教授在展示各自犀利睿智的觀點同時還展現了高超的語言切換能力。
第一位發言的是來自威斯康星大學的的William H. Nienhauser 教授,他一開場便用一口流利的普通話說:“各位女士,各位先生。對不起,我這次發言用英文,得麻煩翻譯了……”“我在1989年開始了這項工作(《史記》翻譯),因為當時我在閱讀唐傳奇,但是一點也讀不懂,我覺得那是我有生以來遇到最大的困境了,因此一位中國的同事告訴我只有多讀《史記》才能讀懂唐傳奇,我不知道他是不是正確的,因為在我閱讀了《史記》後依然搞不懂唐傳奇……”Nienhauser教授風趣地說,隨即他抑揚頓挫地用英文朗誦並分析了他翻譯的《史記》段落,並時不時地插上一句中文“大家跳過這一段。”
然而,來自德國美因茲大學的Peter Kupfer教授則在一段英文的開場白中說道“在場的大家應當能聽懂我的中文演講,萬一聽不懂大家就聽英文翻譯吧。”接著他迅速地切換成標準的普通話:“中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作為新型學科的對外漢語教學經過三十多年的飛速發展仍存在一些關鍵的問題尚待解決……”他一針見血的指出了當今世界的漢語熱中存在的種種問題,提出了“漢語作為外語教學特有的金字塔現象,即初級階段漢語熱,高級階段漢語冷的矛盾”觀點。
草鞋、毒藥和書籍
“(清朝)教漢語是違法的,當時叫馬禮遜的中文老師會隨身帶兩樣東西——草鞋和毒藥,被抓到就說‘我是賣草鞋的’,逃不過了就自己吃藥。”周振鶴教授在介紹1832年巴伐利亞漢學家諾依曼購書的經過時如此描繪清朝中國文化傳播所面臨的困境。
一百多年前來到中國的諾依曼,寫下了“東西一會意也”,正可以貼切地描述今日語言融會、思想交鋒的盛宴。從東西隔絕到“東西一會意”,中國與世界都走過了坎坷而漫長的道路,然而至今沒有到達終點,我們仍然需要以國際化的視野、全新的思維、獨特的角度探討在世界發展的新格局中,語言溝通和典籍傳播所面臨的機遇和應肩負的責任,進行更深度的交流。
編輯:碧荷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