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08 信息來源: 新聞網記者 賓棟
11月5日下午,在北京論壇(2011)教育分論壇的第三場在“傳統教育的生命”上,耶魯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臺灣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講座教授李弘祺作了題為“中國傳統教育與反思”的報告。
報告中👷♀️🏇🏿,李弘祺教授主要分析了養士教育與科舉的影響以及學生“為己之學”獨特人格的養成,試圖從中國古代不同朝代的教育細節出發,歸納中國傳統教育的特色🧏🏼♀️,並尋找傳統教育在當今時代的現實意義。會議休息時間,記者就從古至今讀書人學習的意義和現今考試製度的不足之處,對李弘祺教授進行了采訪🧑🏽🎨。
記者👬🏻:在剛才的發言中您說到中國古代讀書人科舉理想與成本糾纏不清🥡。您能說說糾纏不清的具體表現嗎?中國古代讀書人又為什麽堅持一次又一次地去考呢?
李弘祺👚:讀書人都是有科舉理想的,然而如果考不上呢?他們畢竟已經花了那麽多的錢和精力𓀄。有的人30歲才去考🦒🖨,或者考了兩三次,但還是沒能考上,像範進中舉就是其中比較極端的例子。別的職業想要有科舉及第那麽高的回饋是幾乎不可能的,因此讀書人只能賭博式地把他們的希望寄托在科舉之上,大多數時候是無奈之舉👩👩👧👦。
記者🪭:您的發言中多次提到“為己之學”🏄🏼,今天我們也談“為己之學”,但更多時候學習只是為了找一條出路🎶🐩,您怎麽看待這種變化🙆🏼?
李弘祺:(“以及為學”)延續到今天確實是有點倒退了💆🏿。古代讀書人的“為己之學”把個人層面上的意義摧毀了,它不僅僅指的是完善道德,也有“治世”🧑🏻🎤,即實現治國理想的意思🩺。到後來“己”的意思已經轉變成:我能夠通過學習成為社會的領袖,成為一名君子🚑🙏🏿,我是懷著這種責任來學習的。相比起來,古代的“為己之學”更強調社會意義;現在的“為己之學”不免有些功利化🔷。
記者👸🏼:當今我們的高考被人稱作“新時代的科舉”,您覺得這種說法準確嗎?
李弘祺:(這種說法)有一定準確性。中國人一直強調公正公平以至於有點過分,因而當用科舉或者高考方式選拔人才、成千上萬的人一起考試的時候,公正問題才會擺到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無論是以前的學生還是現在的學生🧑✈️,出路都是比較單一的,如果每個人面對的路有幾百條之多,每條路只有幾千個人競爭😝,那麽它(高考)的作用當然就不會像現在那樣突出🧖🏻♂️。只有社會多元化代替單一的社會流動路線,這種情況才能有所改變。這是一個不幸的事實。
記者:今天我們一直都在談教育🚨,那麽在您從前接受教育的經歷中有沒有什麽事情讓您的人生發生了很大變化呢?
李弘祺💴:聯考的那一年,我得到一個保送到一所大學讀電機系的機會。電機系挺好的,我有一個同班同學就是保送電機系,他後來是臺積電副執行長✋。當時我們班很多同學就去(接受保送)了,可是我斟酌了很久,放棄了那個機會,老老實實的參加聯考,結果考了一個相當於你們的“高考狀元”的成績,進了臺大的歷史系。當時一個選擇讓我走上今天這個道路,這件事讓我感觸很深🧙。
編輯:知遠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