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07 信息來源: 新聞網記者 張弘毅
教育作為連接傳統與現代的紐帶,如何在全球化的語境中對價值的多樣性給予足夠的尊重,並最終在挑戰與機遇之間尋求到前進的道路,是教育創新試圖探求的終極目的。
11月6日上午9點,北京論壇教育分論壇的最後一場學術研討會圍繞著“教育創新的空間”的主題在英傑交流中心如期舉行。本場研討會議由德國柏林自由大學的Christoph Wulf主持,來自美國、英國、韓國、日本、法國、加拿大等的多個國知名教學專家和學者出席並參與了討論。
芝加哥大學的David A. Greene教授首先就高等教育創新中的困難與機遇進行了詳細的論述。結合對教育經費來源圖表、高等院校校長任期圖表等大量數據的分析,他將高等教育創新的推動力與阻力分為來自學校內部和來自學校外部的兩個方面分別論述。通過對優秀學生選拔、高等院校排名、政府經費資助、高校教員結構等多個視角的考察,他強調了高等院校應在保持自身特點的同時,盡可能地去營造一個有利於學術與教學創新的環境。
“所謂教育熱,就是家長為其子女接受教育而投入較高的物質和精力的一種社會現象。”韓國教育開發院教育機構評價中心的具滋億教授在緊接著的發言中以韓國教育機構評價的演變和發展為實例,闡述了韓國高校在教育改革中所做的嘗試,並對教育機構評價的未來發展作出了一番展望。“應強化教育機構評價的職責,努力構建適應21世紀新教育範式——創意、自律、學習的評價體系,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
來自悉尼大學的Anthony Welch教授從高等技能海外華人為切入點展開了闡釋與論述,並認為這些高技能海外華人正是中國高等教育及科學研究創新的源泉。他從供與求的角度,分別分析了來自海外的推力與中國國內的拉力對海外華人的影響,並著重說明了這樣的二元辯證關系給中國高等教育創新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最後的一份報告來自多倫多大學的Normand Labrie教授。他以全球化知識經濟為背景,探究了中學後教育作為一種政策工具對這一全球性趨勢的回應。他在報告中以加拿大安大略省法語社區中的學生教育為例,分析了公共政策對於中學後教育的影響,尤其是公共政策對少數語言的使用者受教育情況的影響。他質疑了以經濟競爭力為導向的教育培養模式。
之後,學者們進行了熱烈的討論,話題主要集中在教育的公平性、教育對於人性的強調、教育不宜以經濟收益為主導等方面。不少學者提出了頗具洞見的觀點,將之前的發言推向更有深度的層面。最後,學者們基本達成了共識,一致同意在會後草擬一份教育分論壇研討內容的聲明報告。
為期三天的北京論壇教育分論壇就此告一段落,不少學者在臨行前相互交換了名片與聯系方式,他們之間的交流與討論還將繼續。教育創新與改革的道路雖不乏坎坷,但路總是走出來的。而這次的北京論壇或許可以給我們提供一些思考和答案。
編輯:知遠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