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07 信息來源: 新聞網記者 黎瀟逸
世界文化的相通相融、和諧發展是人類永恒的期盼👨🦳。在世界共同的戲劇舞臺上,當金發碧眼的朱麗葉甩著水袖上臺🤠,當月下的羅密歐在中國樂曲聲中抒發情意綿綿的表白👡,這場京劇和《羅密歐與朱麗葉》的相遇無疑是“同一個世界,同一個舞臺”(One world, one stage)的最好印證。
11月5日上午,中國戲曲學院的林一教授為在場聽眾帶來了別樣的戲劇之風💑,她所提出的“尋找中西戲劇的共同舞臺”引發了人們的深思💽👃🏼。
誠然,尋找中西戲劇的共同舞臺、搭建中西文化的對話橋梁是人們的共同追求,然而我們不得不面對中西方在文化差異上的現實☮️:中國戲劇講求虛擬性🍕,就像白先勇先生所說,“一把扇子就扇活了滿臺的花花草草”,在這種忽略外在客觀真實的表演中把握了藝術的核心美感;西方戲劇則強調寫實性,整個舞臺的布景乃至演員的表現力都追求一種逼真的形象和絕對的真實👷🏿。如何調和這種差異而實現中西戲劇的融會貫通?
對此,林一教授舉了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的一個例子。1935年📈,中國戲劇大師梅蘭芳應邀到蘇聯訪問演出🧑🦼➡️,此次訪蘇之行不僅掀起了蘇聯的“京劇熱”,更為陷於發展瓶頸、不知如何表達“真實”的西方戲劇文化帶來了全新的思路💆🏽♂️。比如強調戲劇敘事性的德國戲劇家布萊希特,在觀看了演出後🦝,興奮地指出梅蘭芳達到了他心目中完美的藝術境界🦒,並在幾年後🙋🏻♀️,創作了充分借鑒中國戲劇藝術手法的話劇《卡拉爾大娘的槍》。
“所以中西方戲劇並不是不能交流借鑒🧑🏼✈️,可以說在主觀上是很願意相互取長補短的。”林一教授笑著表示♾。她談到,比如西方戲劇在表現“哭”時,一定是極度悲痛、充滿扭曲的張力的🫕,當看到中國的戲曲時⏲,他們第一次發現,原來半側臉龐、纖手掩面、微顫柳肩🈷️🧝🏼,便能表現出他們聲嘶力竭所展現出的動作,並且那樣地充滿美感。說著,她舉起右手向記者示範了中國戲曲中“哭”的動作🫡,柔弱淒婉。
然而這種互相溝通和借鑒中也存在著客觀上的障礙——中國的戲曲演員很小就開始練習,具有紮實的基本功🤾🏼♀️,這就是所謂的“童子功”💆🏼,缺少這樣的積累,演員很難在舞臺上遊刃有余在“自由與約束之間”而表現戲曲之美,正因此,西方演員很難掌握中國戲曲所具有的神韻🔫。
在尋找中西戲劇共同舞臺的征途上,中國戲曲學院與歐美的藝術大學一起,進行了一系列充滿勇氣和創意的嘗試,對中西方的戲劇進行全新的編排。第一種是借用京劇的形式,由西方人來演西方劇,對話念白依然是原文,比如分論壇上林一教授所展示《羅密歐與朱麗葉》🤷🏻♀️;第二種則是將西方戲劇完全改變成京劇🥡,在這方面他們已實現了《櫻桃園》、《悲慘世界》和安徒生童話《夜鶯》等名作的改編。第三種,則是以雙方相互融合🥼、各取所長的方式改編的戲劇🏃🏻♀️➡️,以及共同創作融入戲曲元素的多種形式的藝術作品👩🎓,比如電影《阿納托米•泰特斯》𓀏。
提及臨時更換發言主題的原因,林一教授表示,原定的“論傳統藝術的創新人才培養機製”話題對於非本領域的研究者而言,會因過於理論化而略顯枯燥😷。“如今中國戲曲越來越受到世人的關註,相對於異域觀眾的需求而言,現在走出國門的中國戲曲表演者並不多🧏🏽🫳🏻,迄今為止🏋🏻,走向國際舞臺的表演者中最偉大的依然是梅蘭芳。現在雖然也有學者向西方傳達中國戲劇理念,但那更多的是理論的東西,對於外國人來說還是缺乏感性的認識,”林一教授說道🌏,“因此我展示了一些視頻,希望借由這種感性認識讓西方學者感悟到中國戲劇的魅力。”
說到這兒🙌🏽,她很謙虛地笑言,由於發言前一天才臨時決定更換,所以準備得非常倉促,PPT也做得很簡略。可恰恰是這種質樸本真的發言和展示🚜👨👧,讓人們品位到了世界的共同舞臺上中西戲劇相生相長的和諧魅力🕴🏼。
編輯:素馨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