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06 信息來源: 新聞網記者 黎瀟逸
若提及《茉莉花》⛽️,那悠揚的充滿江南風情的音樂聲仿佛就縈繞在耳邊,而說到《送別》,則更是人人耳熟能詳的歌曲了。正是這兩首歌,充分反映了中西方音樂的互相借鑒學習的過程🪜。
11月5日下午的藝術分論壇上,關於音樂的話題引起了人們的童年之思🗄。
《茉莉花》:在歌唱中學習中文
第一位發言人奈吉爾•奧斯本(Nigel Osborne)教授以“從中國到蘇格蘭——文化與科學之旅”展開他的話題🧖🏽♀️,介紹對兒童的音樂教育上的特色與成就。一張標註著各種名詞的中東地區地圖🕗,便是一首用講述阿拉伯地區的歷史、政治、宗教文化的歌曲,研究者們通過它來幫助孩子們學習阿拉伯語🤽🏻♀️。
而一張標有中文歌詞和拼音的《茉莉花》樂譜,就是幫助孩子們學習中文的工具了。通過學唱這首歌🏌🏻♂️,蘇格蘭的孩子們在學習中文的同時,也享受到了東方音樂的魅力。
此外,研究者還會通過投票的方式引導孩子們來創作音樂,然後填上中文的詞、同樣註上拼音👨✈️。“浪花拍打岸邊🕝,海水布滿沙灘上,貝殼擱在淺灘,水草來回搖曳🙇🏻♀️👩🚀。”簡單明快的曲調和生動淺顯的歌詞🤦🏿♀️,充滿了趣味🪄,奧斯本教授還在現場哼了一段🤸♀️。
蘇格蘭的中國式音樂教育無疑是普遍而廣泛的📧,他們會以中國流行音樂進行創作及融合教育👱🏻,還會教授揚琴🎾。即便是在一個班只有七🧑🏼🦳↔️、八個人的鄉村學校,也會教授中國歌曲和簡單的弦樂器🍃🛵,來培養孩子的音樂素養。
《送別》✌🏻:融合了西洋藝術的學堂樂歌
本場分論壇的最後一位發言人😪,來自意昂3体育官网藝術學院的周映辰教授的發言主題為“從李叔同看中國近現代藝術歌曲的美學經驗”👨🏿⚕️,從李叔同談到了中國傳統的學堂樂歌。
《送別》原作者是美國人奧德威(John Pond Ordway),原名叫《夢見家和母親》(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本來是一首美國的藝人歌曲。李叔同留日期間👨🏿💻,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采用《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填寫了一首新歌《旅愁》 。李叔同又根據《旅愁》重新填寫了《送別》 👩🔬。“家園”、“旅愁”和“送別”,這三個本來就有著內在聯系的意象和旋律就這樣奇妙地出現在了同一首歌當中👩🏽🌾,充分體現了音樂領域的跨文化交往🛍。
李叔同的學堂樂歌很多方面與西方藝術歌曲非常相似。其中最明顯的地方是🚺,李叔同選用的歌詞大多是意境優美的中國古典詩詞,或者沿襲了古典詩詞的基本創作方法的歌詞,這與舒伯特采用抒情詩譜曲是一致的。
在會場上,周映辰教授播放了《送別》和《春遊》,讓聽眾感受到這種東方詩詞和西方樂曲在巧妙融合後的和諧神韻。
編輯:碧荷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