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06 信息來源: 新聞網記者 張銳
11月5日上午的北京論壇歷史分論壇上,哈佛大學歷史學教授蘇嘉塔·柏瑟(Sugata Bose)在題為《The Idea of Asia in Modern History》發言中,以泰戈爾為代表闡述亞洲革命中的“普世主義”
蘇嘉塔·柏瑟教授講到,泰戈爾曾在在報上發表文章:“日本是亞洲崛起的核心,它不應該欺淩與它擁有同樣璀璨文明的中國……如果它以中國為侵略對象,我們會全力支持中國。”在泰戈爾看來,文明間是應該和平相處的,文明的自相殘殺是最令他痛心的事。
在泰戈爾乘船去日本的途中,他在香港看到中國工人在碼頭工作的場景。他對此十分高興,認為這是世界力量分配平衡的體現,而中國在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他一直對中國充滿興趣。1927年,泰戈爾在馬來半島與當地華人見面,認為中國與印度一直都在相互影響著。他還專門向中國的友人借閱關於屈原的書,對《離騷》情有獨鐘。日本侵華戰爭時,他不只一次地表示希望中國贏得戰爭的勝利,從而使亞洲獲得和平。
“亞洲的普世價值觀不僅僅體現在泰戈爾身上。”蘇嘉塔·柏瑟教授說道,甘地的不合作運動遠遠超越了印度國界的限製,體現出與伊斯蘭教相似的普世價值,影響了整個亞洲甚至世界的歷史進程。蘇嘉塔·柏瑟教授的父親曾參加過印度的反英鬥爭,他就親眼目睹了亞洲地區發生荒災時各國相互幫助的場面。
亞洲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密切的聯系,不僅是現實的需要,也是歷史的延續。大洲、大洋之間也並不相互隔絕。正如泰戈爾的詩句所說到的, “夜晚已經結束,點亮角落裏的燈光,等待東方的黎明,讓晨光照耀我們,在通往幸福的道路上共同奔跑。”
蘇嘉塔·柏瑟指出,普世價值觀,體現了亞洲人民對一個更加美好世界的期盼與責任。
編輯:拉丁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