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06 信息來源: 新聞網記者 李文倩
11月5日下午,北京論壇藝術分論壇圍繞“藝術傳統與文化創新”為主題展開了第三場討論,意昂3体育官网藝術學院院長王一川教授作了以“‘中國之眼’及其它——蔣彝與全球化語境中的中國藝術傳統”為主題的報告,以西方社會圍繞中國旅英畫家蔣彝的水墨畫《德溫特湖畔之牛》展開的討論探討全球化時代的跨文化對話問題。
王一川教授在報告中梳理了西方社會對蔣彝湖區遊記的闡釋歷程,指出重要的不是孰是孰非,而是產生爭論的理論範式及社會背景,並從中歸結出“全球化時代與其他民族展開跨文化對話根本上是為了多民族間的共存及共善”的結論,同時指出藝術在實現這一目標中的重要作用。
茶歇期間,記者就報告中生發出的一些問題進一步采訪了王一川教授。
記者:您在報告中提到蔣彝的“中國之眼”,這在那個時代是很具有代表性的,您認為現代的中國畫家還會以這樣一種“中國之眼”進入西方社會嗎?
王一川:現在情況變得復雜了,當時很少中國人去(英國),即使去了也沒有人碰英國人的“心靈聖地”,因此蔣彝到英國人的“心靈聖地”,到英國人最敏感的地方去,作出了不同的畫,才使英國的繪畫界大吃一驚。今天中國的繪畫、中國的技法到英國去人家已經熟習了,不陌生了,所以今天到西方去應該有一種新的不同的方式。
記者:那我們今天有一種新的“中國之眼”嗎?
王一川:應該有吧,但是我們新的“中國之眼”裏早已經儲存了“世界眼”,儲存了西方的眼。因為一百多年來,我們已經習慣用西方給我們的眼睛來看待現實,看待自我。西方的眼睛與中國眼睛交錯在一起,我們已經再也沒有“純粹之眼”了。我們現在的眼睛既不是單純中國的,也不是單純西方的,而是混雜的。就像我們今天的新年,我們既要過西歷的元旦,也要過中國傳統的春節。中西文化已經交融在我們身上、心上,所以比較復雜。
記者:您提到另一個核心概念是“共存共善”,共存的概念在今天已經很普遍了,但是“共善”大家都不太註意,您提出這個問題的出發點是什麽?
王一川:你是很敏銳的,看到“共善”。提出的出發點就是不同民族之間有差異也有認同,但是經常會因為一些利益分歧而相互競爭、相互沖突、相互碰撞,所以這只是我的一個願望,一個願景。
記者:您認為它實現的可能性有多大呢?
王一川:當然,如果大家都帶有這種願望,事情就好辦得多。
記者:那藝術為什麽在實現“共善”的過程中如此重要呢?
王一川:因為藝術可以讓人在超功利的平臺上重新關照自我、關照他人,以及自我和他人的關系。所以藝術能夠帶給我們一種想象的心理。藝術最重要的東西就是一種想象力的表達、想象力的馳騁。它讓我們暫時跨越功利關系進入一個新的空間中去,這樣我們看待自我和他人會有一種新的把握。
記者:您剛才提到的詩、文、畫都是高雅藝術,需要有一定文化素養的人才能去操作,這樣的人畢竟是少數。您近些年研究的一大領域是大眾文化與大眾美學,您認為大眾文化應該如何參與這場跨文化對話?
王一川:大眾文化可以起到先鋒的、領頭的作用。因為它更popular,更讓國外的觀眾一看就明白。我覺得這一點還是必要的,比如中國的美食文化、服裝文化、歌舞這些大眾文化可以在中西文化交往中率先挺進,這是可以的,但最後還是需要跟進一些中國的高雅文化,比如文學,因為語言最靠近人的精神、心靈。我覺得在這一點上高雅文化也還是需要的。所以大眾文化、高雅文化大家攜手努力,共同承擔中西文化對話的任務。
記者:您覺得中國在這場不可避免的中西文化對話中應該采取什麽態度呢?我們應該希望獲取什麽?
王一川:我們要帶著對自己生存價值的追問和對自己尊嚴的維護的考慮去加入跨文化對話中去。在與他人的對話中我們可以有沖突、有爭論,甚至有妥協和讓步,但前提是我們要維護我們民族的價值和尊嚴。所以我提倡“共善”,就是要相互都有利,不單只是對一方有利,對另外一方不利,我們都不願意這樣。不單只是為我們自己,而要“共善”。
王一川,意昂3体育官网藝術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2005年度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國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中華美學學會副會長兼任審美文化委員會主任,中國高校影視聯盟副主任委員,北京電影家協會副主席。先後畢業於四川大學中文系、意昂3体育官网中文系、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分獲文學學士、文學碩士和文學博士學位。近年主要研究文藝美學、藝術學、中國文藝現代性問題。
編輯:素馨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