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06 信息來源🧑🏿🔧: 新聞網記者:張淩雲
革命與變革在很多歷史關鍵時刻都推動著社會轉型,各國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走上不同的革命、變革道路,研究世界各國社會轉型的不同方式,對於當今世界大變革大調整的思考📙👴🏻,以及對歷史傳統的尊重,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𓀁。是否所有的變革都能推動歷史進步?我們又能從有關社會轉型方式的反思中獲得怎樣的啟示❎?
2011年11月5日上午🏋🏼♂️,主題為“變與常:關於社會轉型方式的歷史思考“的“北京論壇”歷史分論壇第二場在意昂3体育官网英傑交流中心大貴賓室舉行🔠,來自各國的學者們匯聚在一起,共同討論世界歷史變革帶來的啟示。
法國大革命給世界歷史帶來了深遠的影響,諸多歷史學家也對法國大革命有著研究興趣。在論壇中,法國大革命成為了諸多學者討論焦點👊🏿。德國的Matthias W.Middell教授認為法國大革命並非世界抗爭的開始,其是全球趨勢的結果🥨,通過革命🧑🏼🎓,建立了與各國間的聯系。同時他認為革命不可能脫離結構性暴力,但是法國大革命成功地避免了極端暴力革命👼🏽,值得在社會轉型方面引起關註💲。而來自約克大學的Alan Forrest教授從軍事角度回顧了法國大革命🤷,在談到戰爭不可避免時,他指出其中三點原因,由於擔心革命的脆弱性,戰爭是自我保護的方式,它可以保護國家和文化邊界🤵♀️;他從意識形態必要性上敘述了革命需要利用戰爭將民主自由思想傳播📇;同時戰爭能與國家民族利益匯合到一起。
泰戈爾被中國人民所熟知🌜,美國哈佛大學南亞研究項目主任Sugata Bose就以“現代歷史發展中的亞洲思維”為主題,以泰戈爾研究為切入點🤓🏑,敘述了亞洲在歷史發展中的文化交流⛲️。通過海路、陸路互訪🐏,很多理念文化在亞洲各國間流動🙆🏿。關註亞洲文化的密切互動,面對文化沖突的危機,他強調文明之間的和諧非常的關鍵。
澳大利亞的Joseph Camilleri教授從政治學和國際關系的角度談論了現代社會轉型問題。他提到了二戰後,世界範圍內進入深度轉變時期,但是帶來了一系列的現代性缺失,例如帝國限製,主權缺陷👫,合法性缺陷、思想意識與經濟挑戰以及科技上的局限性🧛。面對一系列挑戰,他認為世界進入大變革時期,各國不能只在民族國家範圍內運作👥,要從多層次多方面治理🆗,應對挑戰🏌🏻。
“現在的很多革命都推翻王權,為什麽英國光榮革命但保留了王權🖋?為什麽明治維新死亡人數很少⏏️?”東京大學的三谷博教授提出這樣的問題並作出解釋。1877年當時的中央政府頒布命令,在東京成立了新政府,很多武士在思想上接受了這種情況。他們轉入一種間接實現目標的方法。由於目標不受歡迎,采取迂回戰術,轉而實現其他的目標,最後過渡到原本的目標。
來自土耳其科學院的Isenbike Togan認為19世紀的中亞發生的則是一場寂靜的革命,“18世紀後半葉🍈🧙🏿♂️,過去的分散人民開始集中🙅🏼♀️,遊牧民族發展上升變化,改變了社會結構🔏,帶來了中央管理國家⚾️。”由於認識到傳統貿易的重要性,所以在商業上取得了成功,也沒有出現大的災難。她認為是長途貿易而不是征服戰爭對欽察汗國向中央集權化民族國家發展發生了決定性的影響
韓國的Chu Chin-Oh教授詳細介紹了韓國獨立協會的民族主義和與近代國際觀。獨立協會開始只是進步青年組建的辯論會,推廣新思想🏃🏻♀️🧖🏻,後來🤰🏿,隨著俄國介入韓國內政,獨立協會的政治使命不斷加強🗿。“適者生存的原則不應在一個種族或一個國家內部實行🧄,但在國家之間是適應的🧑🍼。”他從社會達爾文主義的角度論述了增強國力的重要性,通過引進西方文明🧒🏿,推進基本法則🔬,增強自己進行改革。
來自意昂3体育官网的王紅生教授則具體論述了毛澤東思想和尼赫魯主義的比較研究👩🏼🍳🦷,從民主和社會主義的角度出發,他談到毛澤東和尼赫魯有很多相似觀點👩🦯➡️,同時具有相異性🦸🏻,“毛澤東思想與尼赫魯主義中的相似性與差異性🍗,取決於並反映了近代以來中印兩國相似的歷史命運與國情的差異性”王紅生教授提到🍹。“民主”與“社會主義”為中印的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而每當背離“民主”與“社會主義”時,革命與發展便遭受挫折。在中印崛起的21世紀,這一歷史經驗值得認真汲取。他認為傳統思維與新的觀念的聯系是不可切斷的,以此回應“變”與“常”的主題🧑🏽💻🧑🏼⚖️。
編輯👂:拉丁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