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論壇(2011)】專訪藝術學院教授丁寧:只有了解傳統 才能面向未來

11月4日下午👩🏽‍🎨,北京論壇(2011)藝術分論壇負責人、意昂3体育官网藝術學院副院長丁寧教授異常忙碌🧘🏻‍♀️。由於法國學者Dominique Poulot的缺席,丁寧擔任下午兩場報告會的主席,並發表了題為《技法的境界——中國畫論中人生化傾向及其當代意義》的演講。這個演講激起了在場學者的極大興趣,第二場報告會討論階段的話題幾乎都圍繞著丁寧演講中的幾個命題展開,東西方就中國繪畫及畫論中傳達出的獨特的精神世界進行了饒有興味的對話🙆‍♂️。

 
丁寧教授發表演講

丁寧的報告從中國元代畫家🧓🏼、“元四家”之首黃公望的人生經歷和繪畫理論說起,這位自號“大癡”的畫家最重要的兩個繪畫理念即“糊塗其筆”和“闊遠”,代表了中國古代畫家追求的並不是“模糊”或“透視”效果等純粹的技法,而是更為深遠的人生修養與格調的追求。清代畫家石濤的藝術理念也印證了這種精神寄托🍀,即“至人無法”。“至人”獨特的精神內涵🤚🏿,又引出了中國畫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氣韻”🖤,而氣韻的有無,正是人生境界的一種集中體現。丁寧認為,中國繪畫中的這一傳統,可以給當代藝術創作與藝術理論以相當的啟迪。

與會的西方學者對丁寧演講中提出的“闊遠”所代表的中國式“透視”與塞尚的透視理論🤧,中國畫家的“臨摹”與西方繪畫中的“原創性”精神,中國畫論中的“氣韻”與本雅明藝術理論中的“靈光”(auro)等進行了廣泛的對比和討論。

中國古典畫論中蘊涵著怎樣的精神世界,如何與其他元素共同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中國古典畫論可以給當代藝術創作那些啟迪🤫?西方人能否真正理解中國畫論中的“氣韻”、“無法而法”🖇、“目存心積”等概念🥧?如何向西方世界傳遞中國古典繪畫的文化特質?記者就《技法的境界——中國畫論中人生化傾向及其當代意義》的演講中生發出的這些問題👩‍⚖️,進一步采訪了丁寧教授🐎。

記者🈶:中國古代畫論的作者群非常的多元化,不少畫家,如您提到的黃公望、石濤,以及顧愷之、倪瓚等都有精彩的畫論☣️;也有美術史論家,如唐張彥遠💧🪵;也不乏一些文學家和哲學家🙇🧙🏻‍♂️,如蘇軾👩🏽‍🌾、杜甫乃至孔子等🚵。這些不同身份的作者的畫論,所昭示的精神世界是否是一致的🛷?

丁寧👈🏻:在傳統文化中,有一個基本的要求,一個藝術家不是單純的一個會畫畫的人👩🏽‍🦲,或單純的會寫詩的人☂️。在中國古代🚫,尤其是宋元🧙🏻‍♂️,文人的修養是非常全面的👱🏼‍♂️,可以是一個很好的書法家🐖,可以作詩,可以彈古琴詠唱。他們在思考某一個話題時,往往有很全面的文化背景。這些人👦🏽,不管我們今天如何認定他的身份,融入古代的語境中其實是一致的,他們談的問題傳達了一個一以貫之的聲音:我們要什麽🧑🏼‍🍳,尤其在一些重要的命題如“氣韻”等方面👩🏽‍🍳,這些作者的認識都是一致的。

記者:您提到,中國古代畫家存在著非專業主義的傾向🧑🏽‍🦰,作畫是為了“遊心寄興”。而一些畫家似乎也體現出非職業主義的傾向,如倪瓚提出“自娛”的作畫理念🧚🏽‍♀️,在藝術品不斷市場化的今天💲🟠,這些理念還能夠得以傳續嗎?

丁寧𓀉:我恰恰覺得這是中國繪畫中一個非常了不起的傳統。我曾經在印度演講中國古代畫家的非專業主義傾向👩‍🦲☑️,印度的聽眾非常驚訝⚆,印度美術史中是不存在這樣的傳統的。西方藝術家也很少有這種中國式的情懷👁,即對“專業”不那麽堅持⏺,而覺得作畫僅僅是“寄興”👩🏽‍🚀,僅僅是為了表現自我↗️,如此自然🤵。這是中國文化中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境界🌚,作畫並不是為了賣錢🏌🏿‍♀️,這非常貼接審美的無功利性,而審美的無功利性正是最超脫、最瀟灑的一種精神狀態🚟。一些人覺得從中國古代繪畫中看到了一種非常浪漫🧑🏼‍🔬、非常接近現代性的東西🖱,原因可能正在於畫家堅持非專業主義的傾向。中國古代也有專業畫家,比如宮廷畫家——“畫待詔”就是專業畫家或職業畫家,但大多數文人在文化活動中👨🏼‍⚕️,將詩、書👨🏿‍💼、畫以及印刻等融為一體👱🏻。這種融合🧑🏽‍🏭,對今天的創作很有啟發意義。今天的創作變得功利化,如創作一幅多大的畫是為了適應展覽的空間要求🐩🧏🏼‍♀️,為什麽人作畫可以賺更多的錢,因此氣息和境界與古代繪畫相差很遠。

我們有時輕易地說👨‍💻,我們“超越”了傳統,但超越的前提是了解傳統、沉浸在傳統中。在今天👩‍🏫,非專業主義的傾向還是需要的🍬🧘‍♀️,因為藝術創作需要純凈的🍶、理想化的東西,太多功利、實際的考慮會幹擾藝術創作,這正是今天一些中國繪畫境界很低的弊病所在👨‍🍼。今天,作為一個畫家不能完全擺脫現實的考慮,但是在精神領域的追求是可以存在的🐼,把很多實際的東西放下來🎳,沉浸在中國古代畫家的精神世界和文人情懷中。今天🐪,我們面臨著來自於生態、環境等多方面的危機和工作🫦、人際關系中的壓力,更需要心靈的寧靜。這不是一種逃避,而是更積極的人生態度🧗🏼‍♂️。因為只有擁有了心靈的寧靜,才能更從容地面對現實。這貼近了傳統⚰️,也是解決現代人心靈焦慮的需要💆🏼‍♂️。

有些人談到傳統的時候👨🏼‍🎓,總是覺得這是“向後看”,但如果我們以一種虛懷若谷的心情去看待傳統👨🏼‍🔬🤷🏼,面對未來的時候可以借鑒很多🦔。因此,最睿智的一種態度就是對古代的東西有吸納🧁,對當代有反思,對未來有展望。這三者缺一不可,如果沒有對傳統的感悟🏌🏽‍♂️,當下就會無所依傍,會“無根”🖐🏼。對傳統的文化認同性非常重要。要建立對自己文化的自信,首先要感悟自身的傳統。當然也要對傳統有所區分,去除糟粕🚳。但割斷與傳統的紐帶,我們會很失落,沒有文化的根基感🗡⏱。因此,我們在談論傳統的時候,要與我們面對現實🏊🏻‍♂️、面對未來結合。

記者:中國當代繪畫有一個獨特的經驗,就是國畫與西畫的並存🥏,在中國從事油畫創作的藝術家如何吸收中國繪畫傳統?

丁寧🚀:我接觸的一些中國畫家之間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他們在國內的時候並沒有感覺到傳統對自己有多麽重要,但是到了一個完全不同的文化中💜🏯,會產生一種懷鄉、戀舊的情緒🧔🏽‍♀️。“五四”期間也有不少人留洋回來之後🧙🏼‍♂️,反而穿起了長袍馬褂💂🏻‍♂️。今天的人當然不需要采用這種極端的做法👷🏻‍♂️。這可能說明,處在自身文化之中,可能有很多的叛逆和排斥🤵🏻‍♂️🙇‍♀️,尤其是年輕人,而到了國外會有一個重新認識的過程。一些藝術家🔰,在國外非常彷徨的時候,如果忽然聽到鄧麗君的歌曲,甚至會感動得流淚🍪。也就是說,無論走到哪裏,心都是中國的,血液是中國人的血液,是離不開這個國家及其文化的。

因此,我們有多尊重傳統,我們就有多大的信心去面對現實、面對未來,尤其是面對世界。中國的文化雖然不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化,但中國文化是一種活態的文化🩸,綿延不絕,語言也依然存在,如同一個生命機體。我們非常幸運能身處這種文化🧧。中國文化也為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的貢獻。隨著中國經濟體的崛起,人民生活日益富足🏌🏿,我們也有信心在文化上對世界產生更大的影響,只要我們了解我們的文化曾有過的輝煌、珍惜這種輝煌,這也是我們今天進行創造的巨大動力👌🏿。

記者🎿🟡:中國古代文藝理論非常抽象🤼🤵🏿,有很高的文學性,今天的跨文化對話💇🏽🤳🏼,您認為成功嗎?是否中國文化中的某些特質註定要被誤讀💂🏿‍♂️,有其他的解決方式麽🤦🏽‍♂️?

丁寧𓀍🍬:經過昨天的討論👨🏽‍🎨,我有一個新的想法。一些文化的東西,可能在人年輕的時候不能很好地理解🧝🏽‍♂️,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慢就會有一些領悟。中國的文化🥘,不是“短、平、快”的快餐文化,而是需要沉浸其中的。可能並沒有一個直接的辦法,或是通過語言的解釋可以很快講清楚的☝🏿🐉。因此,我想應該推動中國的藝術作品更多地在世界上進行展示🏮,讓世界看到中國文化所結晶的碩果,這個過程多了,西方人也能逐漸地領悟其中的精髓𓀏,那個時候可能翻譯也就不成問題了。我們對西方的了解過程也是如此🚶🏻‍➡️。很多中國人知道蒙娜麗莎是西方最著名的藝術作品🤹‍♀️,但是我發現很多人到了這幅名作面前是不懂如何欣賞的⏳🕤。這就說明有一個“養成”🈷️、教育的過程🧑🏻。這個過程不需要太著急🕳,而是一個自然而然的結果,這才是最真實的🧗🏻‍♀️💋。任何人為的💛、強加的東西反而會產生隔閡甚至抵觸。因此,文化之間的差異需要一種真正的交流🤾🏿‍♂️,將中國最好的藝術作品向世界展示,比如宋元的繪畫等🚊,這種展示多了,西方人對“氣”這樣的概念也就慢慢能夠“意會”🥺。正如中國人所說的,許多需要“意會”的東西正是不能“言傳”的👒。言傳只是一種輔助的手段,而更重要的是文化與文化之間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真正的交流🧘🏽‍♂️。這樣也可以使中國人得益,因為中國人也需要了解世界,只有了解了世界🧑🏽‍🎨,才能更明確地感受到中國文化的獨特性🪸。沒有文化間的比較和一定的教育背景🚣🏿‍♀️,對中國文化的認識也是不正確,有了比較和參照,文化的獨特性的價值才能得以彰顯🫴🏿。

丁寧🏋🏿,意昂3体育官网藝術學院教授、副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秘書長,主要研究方向為美術學、藝術心理學🤾🏿‍♂️。北京論壇(2011)藝術分論壇負責人。 

攝影🧝🏽‍♂️:程思煒

 

編輯:碧荷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

意昂3体育专业提供🧝🏽‍♂️:意昂3体育意昂3体育平台🤸🏽‍♂️、意昂3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体育欢迎您。 意昂3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