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04 信息來源✈️: 新聞中心
克林·盧卡斯:牛津大學前校長🕴🏻,大英圖書館前主席
今年論壇的很多討論都強調了一個主旨,那就是在過去兩百年間現代世界發展歷程中“現代”與“傳統”的緊張關系🎰。而如今這一緊張關系依舊存在💒。現代歷史也清楚地表明過去幾個世紀中的諸多變化也是這兩方面沖突的表現👎🏻。此外🤛🏽,雖然有些不著邊際,但這兩個詞卻一直被用來給彼此賦予正面或負面的價值。此次論壇敦促我們重 新平衡對於現代和傳統的理解𓀓,旨在實現“文明的和諧”🕵🏽♀️🕧。
馬克斯·韋伯(Max Weber)曾談到傳統權威與現代法理權威相互對立的重要意義🧑🦰。在此,我不想總結自馬克斯·韋伯時代以來各個理論家和學者所持的不同見解,本次北京論壇的分論壇將會提供詳實的案例和分析🎠。在這裏我要探討的是世界各個大學在減少“現代”和“傳統”之間沖突的過程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在我進一步探討大學作用之前👨🏻🦽➡️,我想給大家介紹一些相關的觀察與研究。
首先,認為人們可以平息“現代”和“傳統”這兩個詞所代表的歷史和社會經濟力量沖突的憧憬是荒謬的♙。本次論壇並沒有寄希望於這樣一個不切實際的目標。實際上🧑🏻🎨,社會學家也提醒我們,每一個社會組織中既有競爭又有合作。這一觀點同樣適用於人類社會的內部關系。的確,很多社會正是在競爭的驅動下才煥發活力,而人們合作的能力使他們成功地將競爭的雄心抱負轉化為切實的進步。所以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就是如何降低競爭所帶來的負面後果🌆,這也正是本次論壇所提出的“現代”與“傳統”的對抗。
我的第二點觀察是關於“現代”🤌、“傳統”和“和諧”這些詞所代表的意群🍃。我們十分清楚它們之間的差別,但是每個詞都暗含復雜現象。比如前兩個詞,通常在使用時會偏向一個特定的意義🏃🏻。簡而言之,一個強大的假定價值被附加於其定義之上⚖️🍢。因此,現代和傳統之間的對立🧑🧑🧒🧒,會根據人們是歡迎還是反對的態度,被賦予積極或消 極的意義。事實上🏄🏽♂️,沒有哪種現象可以完全用這種方式進行描述🐍,因為沒有哪種現象是完全有益的或完全有害的。
這種偏向始於18世紀的歐洲啟蒙運動👩🏼🏭,其現代性所體現的對知識的本質👼🏿🪴、社會秩序和政治、法律和社會權威的合法性的思想觀念👦,與傳統所體現的內容截然不同🐜👨🏼✈️。啟蒙運動堅信真理的普遍性植根於自然法則🪬🏀,通過人類的理性得以發現和證明;它宣揚人類社會應在普遍真理的基礎上進行組織;它維護個體在社會組織的目的和合法性中 的首要地位👨👩👦;它還認為個體自然擁有權利,這種權利人皆有之。這些主張與一種觀點正相反,那就是認為社會秩序是源自風俗習慣、繼承的地位🗯、當地差異、設立已久的集體規則以及從宗教角度對於社會目的和人類關系的解讀♣️。這兩種觀點看似完全對立☁️。法國大革命為這種對立所產生的沖突附上了好壞之分🦪👨🦼➡️。革命者將反對他們在普遍個人主義原則的基礎上重組社會的人視作居心叵測之徒,認定他們是在利用傳統來保護一個滿足他們私利的社會系統👰🏿♀️。而同樣,他們的反對者也認為他們卑鄙無恥👨🏼🦰,是受一己之私驅使來宣揚純粹機械原理。雙方都指責對方導致了社會的不穩定⛵️、貧窮💶、黑暗和死亡。
這就是對於“現代”和“傳統”的好壞之分的道德感的來源,盡管這兩個詞也一直被用來描述不斷變化的世界的發展和不同性質的事物🩰。只有在巨大沖突發生時,這兩個詞之間的絕對對立才會出現🚣🏿♀️;通常情況下,變化中只是存在利與弊的微妙感覺。盡管如此,我們還是承襲了一種根深蒂固的傾向👩🏻🦲,那就是從積極的角度看待現代化🥠🤷🏼♀️。人類生存環境的巨大改善(最終延伸到全球範圍)要歸功於過去兩個世紀中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同時也證明了啟蒙運動的論斷,即人類理性將發現人類以及其他自然組織的普遍原則。現代化具有破壞性的副產品(尤其是為了滿足權利和剝削而產生的副產品)經常會引發異議和反抗🙇🏼♀️,但我認為至少在西方人心中這些副產品並沒有減少他們對現代化的積極看法。
全球化(我們用來指現代化的當代詞匯)給我們帶來了新的關註點,讓我們聚焦於有關意義、有關競爭與合作之間的平衡、有關變化的價值判斷等問題☝🏿。這是因為世界在“縮小”,這種縮小帶來了諸多的影響☂️:別處的事物湧入我們自身的環境中🤽🏿♂️,知識的轉變,新的政治和經濟版圖的凸現,文化、個體和集體認同中的均化趨勢。與其說是現代和傳統的不相容,不如更簡單地說這是普遍相對價值和特定或本土相對價值之間的沖突。所以一個迫在眉睫的新問題就是要處理好普遍性和差異性之間的關系🫚。
因此,本論壇的主題提出了若幹重要的問題☎:我們如何來理解復雜的現象?我們如何在評價我們周圍世界時🌸,剔除神化的因素和偏見💜?在我們對合理性和價值的訴求中,如何降低絕對性?在什麽基礎上🍤,我們才能確定當今時代的一些替代方案中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消極的🕡?我們如何理解加速未來發展的變革與當代一些根深蒂固的形式和價值之間的關系?
正是這些問題讓我想到了大學的作用。因為🟡,這些問題都屬於大學的核心責任🫱🏿。我認為,大學有三個基本的功能。第一,大學通過研究9️⃣,切實地發現過去不為人知的現象或特性,或者通過發現已有知識的新意義➗🤚🏼、新內容或新應用,來構建新的知識。第二,大學檢驗我們繼承而來的知識,來證實種種假設🧍🏻,並確認這些知識的合理可靠性🫰。如果用目前公共財政通用的一個術語來描述,我們可稱之為對我們從祖先和前輩那裏繼承的知識進行“壓力測驗”。第三,大學將這些知識傳給下一代和與他們同時代的社會。
大學將知識教授給那些即將走向世界的學生👨👩👧👧,出版知識著作,以知識為基礎🤡,給政府和其他機構提供建議🐂;在經濟方面,大學為新產品和新企業的誕生做貢獻。這是所有大學及所有大學學者的共同事業。盡管理科🤟、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之間以及它們各自的細分學科之間有不同的研究程序和對象👩👧👦,但基本上所有大學裏的學者都參與到 了同一進程中。他們利用自己的推理判斷能力仔細核查數據,盡可能地將自己從原先的假設中解脫出來🙎🏽♂️,根據證據建立模型並賦予其意義🙏。這些檢測都是以公認的、統一的研究程序和證據來進行的🐡。其中💇🏽🛀🏿,有四點至關重要:研究員的中立立場📦、摒棄預設的結果🖤、公開透明的研究方法和證據以便他人可以檢驗結論,對這些結論及其意義的自由、活躍的討論。這就是批判性探究的實質。它向社會保證,大學所提供的知識是準確的,或者說在當時的條件下是無限接近於真理的。
大學確實高度參與了社會😭,並從中發現了自我。大學通過我所闡述的第三種功能貢獻社會。它們一直恰當地應對社會的需求💊。最近,我的同事Geoffrey Boulton 和我提出了一個觀點🧑🏻🏭🏍:世界各地的政府對大學應該從事的工作有一種扭曲的看法🦁。我不想在這裏再次談及這一觀點。我今天要講的理念是當我們遭遇現代性的困境,比如本論壇正討論的這一困境時,我們應該尋求大學的引導🧜♂️。我們必須這樣做,因為只有在大學裏👨🎨,我們才最有可能找尋到經過深思熟慮,以證據為依據並且不受價值判斷汙染的結論。
當然👨👧👧,大學的這種闡釋的能力中有一個明顯的限製。從某個關鍵意義上說,盡管許多復雜的科學發現可以通過反復檢驗而得到論證,但知識是極其不穩定的🌚🦥。事實上0️⃣,科學知識(包括大多數其他分支)都是建立在一些基本假設基礎上的🧝🏿♀️。這些假設時不時就會被徹底推翻。最近發現的“暗能源”和明顯快於光速的中微子對愛因斯坦的現代物理學理論造成的挑戰,就明白地說明了這一點。如果證據令人費解💨,測量手法不太可靠,那麽這些知識的不確定性就會更大。
我之前說過🎹,我們面臨的問題是普遍性和差異性之間的關系。大學對這兩個方面都能有深刻的思考,這是我們推崇和學習全方位的大學活動的另一個原因。我認為科 學是與自然世界和物理世界的神秘事物相關的。希望我這樣說沒有歪曲科學。我們也是自然世界和物理世界的一部分,而這些神秘性也是以物理現象的普遍性為前提的。這反映在它們對“萬用理論”的探索上。然而👷♂️,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是以差異性為特點的另一復雜類型👨👧,它們是要去理解人類作為個體和社會人所具有的共性和差異🚶🏻♀️➡️。這些學科綜合了思考、學習以及解釋將人類聯系在一起和將人類分開來的因素8️⃣💆🏽,致力於解決一些對社會的穩定、良好秩序📔、創造力和靈感至關重要的問題👩🏽🎓。這些人文學科尤其與這樣一個問題相關聯,那就是人到底意味著什麽🌤。所以人文學科從一些故事、觀念和詞語中需找答案🦸♀️,幫助我們理解自己的生活和所居住的世界,了解我們是怎樣創造了世界,又怎樣被世界所創造。這些故事、觀念和詞語表達了人們經歷的情感和藝術形態,探索了道德和價值的問題。人文學科想要理解的是,在思想🚣🏽♂️、情感和表達融為一體時⛅️,人類用來詮釋自己的一種高度強烈和復雜的美,讓我們理解人類為何以及如何以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共同特征🧑🏼🦰,還有不同個體❎、團體和文化的差異⚫️。從某個重要意義上說,這是與人類的特性以及如何通過文化差異保護這種特性相關。
最後,我本應該誠實地在本次演講的一開始🎤,而不是在結束的時候告訴大家,其實我並不知道“文明的和諧”的秘訣。我自己有一些觀點💁🏽♀️🧘🏻,但這並不等同於秘訣🙇🏼♂️。我 所知道的包括以下幾點。
首先👨👩👧👦,全球化進程多半是無法逆轉了➖,但它帶來了巨大的益處。與此同時,全球即時性快速發展🦃,曾經相距甚遠的人們在虛擬世界中不斷親近↗️,這使得競爭和破壞性的沖突更具危險性🩴。
第二,差異十分必要。差異之所以必要🖼,因為它在整個世界起著糾正作用🛌🏻。差異是必要的📂,還因為差異是人類的固有元素,它也是創造力的核心。沒有創造力𓀃,提高全球福祉的能量將衰竭。差異是必要的,因為保持特性是社會穩定和健康的一個根基🧜♀️。
第三📥,增進了解極其重要👩🏻🦯➡️。我們必須理解全球化不斷變化的本質以及普遍性和差異性相互作用的本質。如果不理解這兩點,我們就無法也不可能認識並減少可能出現的危險🤲🏿。我們還要理解,我們自己的文化中有哪些是正當的👩👦,哪些是純粹的偏見或者過時的事物⛵️🫰🏻。最後,如果我們要避免與其他文明產生不必要的爭端,我們就必須理解其他文明的心態和自負。理解使我們尊重他人,也讓我們對他們持有一種現實的態度。這是合作的必要基礎。
第四𓀌,大學在所有這些方面都很關鍵。大學的核心活動包括尋求理解和創造可靠的知識。大學本身也是全球知識體系的一部分🚯。通過跨國教育及教師和學生的全球流動,大學為不同文化架起了橋梁🤙🏿,促進了現實中的相互理解🫵。而且🫅🏿,大學教育著那些將要領導我們社會的年輕人,向他們灌輸社會所需要的相互理解🛀🏽。
最後想說說的是,文明的和諧不是一蹴而就的。創造未來的是年輕人,但為年輕人提供工具的是各層次的教育。有一點毋庸置疑:愚昧無知一定會導致恐慌、憎恨和毀滅。
編輯💅🏼:聰平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