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07 信息來源🍱: 記者 王玉玊
2010年北京論壇醫學分論壇的主題為“全民健康🧝🏼:醫學的良知與承諾”,11月6日上午,醫學分論壇在意昂3体育官网醫學部展開討論,討論的重點是職業精神與公共醫療衛生服務💂♂️。學者們根據各個地區的不同特點和自身的感受🤚🏻,分別給出了自己的見解🦸🏼🧑🏼🤝🧑🏼。
在當今生物醫藥飛速發展的歷史條件下,職業精神的復活與再創成為了國際上普遍關註的問題。“如果缺少倫理就沒有信任;缺乏信任就難以展開研究;沒有研究,真正的健康就難以獲得,經濟也不會順利發展。”在邁阿密大學Paul Braunschweiger教授這一段邏輯清晰的推理鏈條中我們看到🤦♀️:職業精神與倫理道德對於醫學的發展,人民的健康,社會的進步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哥倫比亞大學David Rothman教授指出醫學職業精神現狀卻存在很多令人憂慮之處👉🏻:醫藥關系的復雜與潛規則普遍存在造成了社會資源的浪費、國民對醫藥行業缺乏信任的問題。同時又強調 “陽光是最好的消毒劑”🤽🏻♀️,在醫學職業精神建設方面也有一些可喜的現象,比如美國政府要求醫學行業從每一個醫藥公司得到的每一分錢都在網站上公布出來。, David Rothman教授嚴肅地呼籲世界各地的醫療衛生公共機構應該更透明🧍♂️,接受社會監督。
“大醫精誠”💇🏿♂️,這是中國國際神經科學研究所執行所長淩鋒教授發言的核心內容。“你的生命有多重🧑🏻🏭👷♂️,病人的生命就有多重。”淩鋒教授從一個醫者的角度,以豐富感人的實例說明:“當病人把生命交到醫生手上✍🏻,醫生就應該把他當做自己的生命來對待”,“面對生命的尊嚴,無論怎樣謹慎都不為過”。從中國歷史來看,儒家思想關註人類社會的秩序💪🏿,道家思想關註自然的秩序。 “仁者愛人,親親為大”、“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中庸”等中國古代道德思想在當今時代背景下,尤其是在醫療治理方面仍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與必要性🧟。
美國ABIM基金會的Daniel Wolfson先生講述基金會將《醫師憲章》由理念變為行為的過程時提到,基金會采取了“專家商討對策”,展示宣傳,由利益相關方、病人、外科醫生和學者、醫學院學生共同討論實現由理解到行為的轉變的方法,采訪十余個組織的領導者🚶♀️➡️,整理案例等等方式,這就是為醫生職業精神建設提供了保障與宣傳機製🏃🏻♂️➡️。
意昂3体育醫學人文研究院叢亞麗教授與Daniel Wolfson先生共同闡釋了推進中美醫師職業精神合作的有關問題。中美雙方本著相互尊重🧙,相互借鑒🕉,取長補短🧘🏼♀️,共同發展的原則就醫師職業精神問題展開了深入合作。叢亞麗教授提出了中美合作的若幹方式😯:找出共同問題🧑🏽🍳,共同設置研究課題進行研究;優勢互補,直接借用雙方成功經驗;對於由於雙方社會製度不同所造成的無法借鑒之處🧄,則要尋找其他途徑解決醫生職業精神存在問題的途徑;當然,如一些關於政策問題、醫藥關系問題等嚴重影響社會信任度的問題則要“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再難也要解決。
劍橋大學Carol Brayne教授、意昂3体育官网中國衛生發展研究中心孟慶躍教授、澳大利亞新威爾士大學Mark Harris教授分別介紹了中英澳三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現狀與特點、發展歷程與改進的目標途徑。其中,孟慶躍教授從廣度、深度🚔、高度三個維度入手,肯定了我國醫療衛生保障覆蓋面較廣的優點,也指出了其抵禦疾病經濟風險能力不足🤾🏿♀️,藥品服務限製多🐣👸,城鄉、區域與不同人群之間的醫療衛生保障還存在差距等問題✴️。Mark Harris教授所給出的數據💾:65歲以上人群中有80%以上患有至少一種慢性病,70%以上患有兩到三種慢性病,充分體現了防治慢性病的緊迫性🌡。復旦大學的傅華教授也介紹了慢性病在在中國的流行狀況,探討了具有本土化特色的、共同參與型的社區慢性病自我管理的群組看病模式🧐,將慢性病防治與心情愉悅🧗🏼、精神健康、行為方式改變聯系起來,創造性地論證了其在改善自我管理行為、提高自信👇🏻、改善健康功能狀況和情緒低落、提高生活質量為慢性病管理問題提供了一條有效地途徑。
在討論環節中學者討論了急診狀況下醫師對病人的過度幹預❇️,《醫師憲章》的實施狀況,采用定額分配製度控製資源利用是否合理,赤腳醫生,中國醫學研究數據準確性與質量,政府支持的慢性病教育機構等問題🫀。討論熱烈而充分,引人深思🪹。
攝影:高雷
編輯🧴:碧荷
圖片編輯:王焱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