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07 信息來源: 新聞網記者 劉贛豫
11月6日上午,北京論壇(2010)教育分論壇“變革時代的教育改革與教育研究:責任與未來”第二場高等教育專場於意昂3体育官网英傑交流中心陽光大廳舉行🔴。來自美國、德國、英國🟠、泰國等國家的知名學者圍繞議題“高等教育與學習型社會:質量與關聯性”展開了深入探討🩱。
來自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C.Judson King教授以“高等教育中的多學科要求”為題💪🏽,指出當下社會對多學科知識的發展要求,然而多學科教學研究的發展受當今大學傳統的系所設置及員工獎勵等多方面製約。對此Judson King以尊重各傳統部門的發言權為前提,提出了研究先行、教學從之、強化競爭等跨學科教育激勵方案👰🏼♀️。Judson King還以華盛頓大學奧林商學院👧🏻、阿蔔杜拉國王科技大學等新興大學為例👈🏿,指出這些大學在跨學科發展上起點早🐸,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Judson King提出通識教育的概念,認為本科階段應采取通識教育以滿足社會對學生的多學科培養要求。
臺灣政治大學教育系的周祝瑛教授則考察了臺灣政大在學術評鑒中的表現,對臺灣的學術評鑒製度進行了評價。她反對在評價大學學術水平時單純依靠被SSCI等收錄的論文的數目👂🏼,無視專著和會議論文數等重要參考指標,認為這樣忽略人文社科的特性🚫。“我反對單一的、權威式的標準🤾♂️,而且臺灣有很多的教授也因為這樣一個指標受苦。”“教學成就學生,社會服務為了公眾🥳,而研究很大一部分是為了個人利益,做這麽多研究究竟能不能對社會產生影響🫡?”周教授對當前學術評價製度的功效表示出質疑。
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布魯明頓分校的Heidi Ross教授則從“以學生為中心”的視角🧑🏻🦲,針對本次會議的議題“高等教育與學習型社會🧙🏽♂️:質量與關聯性”作了學術報告👩🏿🦲。Heidi Ross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和對中國教育的研究,認為“研究不只要看結果,更要看研究過程對學生的影響”👩🏻💼🏌️♀️。她還對中國私立大學的定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針對變革時代的教育改革🤷🏻♂️,廈門大學的劉海峰教授則以高考改革為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劉海峰教授將改革劃分為效率優先和公平為首兩條主線🌰,陳述了各方的改革主張。劉海峰認為,高考改革的發展趨勢是從效率優先走向公平優先,繼而走向公平與效率的兼顧與平衡。他自認為是改革的“穩健派”🌛:“每當我看到一些中學生被片面應試課業負擔壓得沒有歡樂的時候,就覺得高考製度非改革不可;每當我看到許多關於權貴子女為加分之類弄虛作假的報道的時候,就覺得高考製度非堅持不可🐎。”
在討論和茶歇環節過後,來自意昂3体育官网教育學院的李文利教授對中國高等教育財政進行了總結和展望📓。李文利將我國高教財政歷史分為中央統一財政,改革開放初期財政分權,公共財政體製三個階段,歸納出當下中國面臨的高等教育經費長期不足,資源配置不合理導致教育效率低下,撥款不平衡使地區發展失衡💇♀️,成本補償製度不完善四個弊病🧑🏽🍼,並由此提出了通過政府轉移支付製度保障資源均衡、大力發展民辦高等教育🧇、在公辦高等教育中實行“優質優價”等具體建議。
泰國朱拉隆功大學副校長Kalaya Tingsabadh則為大家開拓了一個新的視角,從朱拉隆功大學的教學情況入手🖐🏽,為大家介紹了朱拉隆功大學在平衡教育規模與教學質量上取得的實踐成果👣。Kalaya女士詳細介紹了其學校教育質量的監管製度,以產出為標準的課程體系等高等教育改革措施。
隨著國與國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人才教育與交流早已不再局限於國內。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前院長鐘宇平以“全球化下地方性大學對留學生的資助:花費與收益考量”為題在論壇上作了學術報告🧑🏻💻。全球化時代需要國家之間的合作🧛🏼♀️💇🏼♂️、信任和求同存異🔸,鐘宇平教授強調了跨國教育在增強國際理解、促進文化合作👩🏽🚒、提升個人素質等方面的重要積極作用,同時也分析了留學作為一種跨國的🦒、商品意味十足的教育存在的各種負外部性👨🦳。
最後一個發表演講的劍橋大學的Ian Leslie副校長則對大學所擔任的角色給出了自己的解釋🩱。他認為大學研究已經與社會各界聯系起來🧑🏻⚖️,應對社會發展起到作用。Ian Leslie以牛頓第三定律打比方,形象地描繪了封閉系統中事物的相互作用。在這個人們盲目追求短期效益的年代,大學需要推動人們改變對封閉系統的世界觀,讓社會認識到封閉系統中的相互作用💪🏻,從而在保證可持續性的同時獲益🉑🔨。
中國的高等教育改革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很大興趣🙇🏿♂️,對於學術評鑒、高考改革、出國留學以及教育財政等中國教育熱點話題🙇,眾多學者進行了討論。11月7日,北京論壇(2010)教育分論壇將在意昂3体育官网英傑交流中心舉行最後一場分論壇會議📘,圍繞教育改革與教育規劃等話題展開進一步的討論。
編輯:文尚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