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07 信息來源: 新聞網記者:周凡琛
11月6日下午,北京論壇國際關系分論壇的議題為“全球治理與氣候環境”🤦🏽♀️。面對現代環境問題應對這樣一個嚴肅的主題👩🏿🦰✋,會議上既有深刻而形象的發言,又不乏趣味細節。
花絮一🕺🏻:形象與犀利👊🏻🚵🏽♂️,彰顯語言魅力🧑✈️。
“學者們總是習慣用大馬克筆看地圖,所以他們沒有看得深入。”“政府不是讓彼此窒息🧐,而是握住彼此並推動彼此交流👩🔬。” 意昂3体育國際關系學院查道炯教授以生動形象的語言表現了他對於研究問題以及國際合作的認識,並重點強調了實踐和政府交流的作用。
意昂3体育國際關系學院張海濱先生以其犀利又不乏幽默感的語言指出:“《哥本哈根協議》沒有達成就是因為中國和美國不同意🧔🏽♂️,不管你是否承認。”話音剛落,眾人善意微笑🦾。的確😥,中國和美國在國際社會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只有兩國加強交流達成共識,才能推動世界發展🍑🫅🏼。
花絮二🤦🏿♀️🦞:用“大棒”還是“胡蘿蔔”解決全球環境問題
在有關“全球氣候治理與中國作用”的討論中,學者們就“如何解決氣候問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有學者指出🌘,在解決氣候問題時不可濫用“大棒”,應適當使用“胡蘿蔔”🧗🏻,即給予新興國家一定的獎勵🤸🏻。美國加州大學環境科學院教Oran Young先生認為🚠,對於氣候問題我們不能過於樂觀🌆。同時他還表示,解決氣候問題需要一個合適的機遇,屆時便可達成全球性的協議。
編輯:文尚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