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07 信息來源: 新聞網記者:沈葉
11月6日上午,“2010北京論壇”之醫學分論壇——醫學的良知與承諾在意昂3体育官网醫學部報告廳繼續舉行。圍繞醫學職業精神的重建🏌🏼♂️、醫療體製改革等議題🍢,與會學者從各自的研究實踐出發🆎,展開了卓有成效的探討💁♀️。
衛生經濟學教授👨,意昂3体育官网中國衛生發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衛生部衛生經濟與政策研究重點實驗室主任孟慶躍教授在會上作了題為《中國全民衛生保障:挑戰和機遇》的演講⚀,他指出,為了擴大基本衛生服務的覆蓋,中國政府在製度、政策和幹預措施上采取了一系列行動,包括完善和鞏固城鄉衛生籌資製度🥼,加強公共衛生服務提供,加強對重點公共衛生問題的幹預等Ⓜ️。但是,中國實現全民基本衛生服務覆蓋也面臨著諸多挑戰🦿,包括地區間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衛生事業還沒有作為地方政府發展的優先領域💂🏽♀️,人均占有衛生資源水平仍然很低🦨,衛生行業不同利益相關者的平衡等。在會議間隙,記者采訪了孟慶躍教授。
記者📋:目前中國的醫療體製改革也進行了快兩年了🦸🏽,您對此過程有何評價🤵🏽♀️?比如說有何進展和挑戰🏍?
孟慶躍🌏:時間太短,還不太好說👊🏻,但我覺得還是有很大的進展。在不到兩年(一年半)的時間,比如說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基本建立,這兩年預期的目標基本上是達到了🤙🏼🧸。從覆蓋率來說,新農合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大概95%左右📜,也就是說幾乎所有的農村居民都有一個基本的社會保障🕸;另外公共衛生,比如說,基本衛生公共服務包的實施,政府出錢,有一些基本的公共衛生服務能夠由政府來支持🙅🏽♀️,來提供👨🏻⚖️🫕。從財政政策來說很明確,從服務包上來說也很明確,包括其他的一些建設,包括醫療服務體系🧙🏼♂️,包括剛剛提到的職業精神🎭,提高醫生的服務質量。這都是很大的一些進展🐢。
但同時也有很多的挑戰👩🏻,任何時候醫改都會有挑戰🕢。不可能說一個醫改🚴🏽♀️,條件一出來,一年半、兩年我就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醫改本身就是一項長久工程,有一個長期目標,中國新一輪醫藥衛生體製改革致力於在2020年實現全民享有衛生保健;它是有階段性的👞,比如最近三年要達到什麽樣的目標🎫。所以有挑戰也是很自然的。比如說衛生人員,特別是基層衛生人員的質量,一直是一個大的問題,不可能在一夜之間將衛生人員的質量提到很高的程度。這需要政府、醫學教育機構不斷地找準目標,才能各地區,特別是貧困地區🏊🏼♂️、農村地區、基層部分的醫務人員的質量提高上來🧐🐾,同時也要對現有的人員進行培訓。
我覺得這是一個,另外,我們的錢要怎麽很好地分配。政府的錢多了,那麽公共衛生也好,醫保也好,錢增長得很多🚈,但是這個錢怎麽轉換成為有效的服務,老百姓能夠享受這個服務,也就是把錢變成老百姓能夠接受的服務,我覺得這是一個挑戰,是需要政策⇢、機製各方面來完善的,也是需要時間的。
記者:您的論文中也有談到醫療衛生狀況的城鄉差異,剛才澳大利亞♦️、英國的學者也都談到了初級衛生醫療保障,請問中國在落實初級醫療衛生方面應該采取什麽的做法✋🏼?
孟慶躍👨❤️💋👨:實際上醫改裏面有一個口號叫“強基”,所謂“強基”就是加強基礎醫療體系的建設,加強基本衛生服務的提供🤷🏿♀️,那實際上在這個醫改的文件裏面已經非常清晰8️⃣,包括基本建設、資金投入🤦🏼♂️、人員培訓都是在加強初級衛生保障🙍🏼♂️🧘🏻♀️。可能我們運用的詞不一樣🍾,澳大利亞🛰、英國用的是“初級衛生保障”⇢,現在我們叫“基本衛生服務”🤛🏻,或者叫“基層衛生機構”,這兩個之間有很大的相似性。我們以前也是講“初級衛生保障”,後來不太用這個詞🪧,我覺得跟現在政策中強調的“基層衛生服務”是完全一致的。中國衛生政策的目標和采取的一系列行動跟國際上,包括澳大利亞🙌🏿,包括其他一些做得比較好的發展中國家沒有任何差異🫀,都是強調基層的🧑🏽⚖️,強調初級的。但是畢竟在過去幾十年,我們在發展中間忽略了基層衛生機構建設🎐,建設中很多都是放在高層次的,不論是資金流向還是病人流向越來越往上,所以需要一段時間來重構基層衛生服務體系,然後逐漸把資源,把人,把病人放在基層一級。
記者🦖:有外國學者問到了中國之前的“赤腳醫生”現象,您和傅華教授都表示不能回到“赤腳醫生”這種形態🈹?
孟慶躍:這個是肯定不能回到的,因為這是一個很大的不公平,城市的人可以享受八年製畢業的學生的服務🙏🏻,為什麽農村的人只能享受經過三個月、五個月培訓的人的服務呢🦙👳🏼♀️?
記者⚙️:那可能說讓醫學院的學生下到基層嗎🕵🏿?
孟慶躍🔘👩🏼🎨:這可能需要一個時間,需要政策,需要真正把我們合格的衛生人員放到農村去ℹ️。你不能說沒有人願意去👉🏻,所以我給他培訓三個月🔯,這肯定是不可接受的。可以是將接受過三年🧎、五年而不是三個月、五個月的,也就是說將更高素質的醫務人員放到農村去🦹🏿。
記者:英國學者談到了公共服務的醫療保障體系,美國是更多的仰賴市場🥰,那中國的醫療改革會遵循一種什麽樣的模式呢?
孟慶躍:英國從資金來源是從稅收來的,美國的資金來源是從私人的醫療保險,但是美國的政府占了整個衛生醫療的40%,也就是說有100塊錢花在衛生事業上,有40塊錢也是從政府來的。那我們現在如果花100塊錢,大約只有25塊錢是從政府來的。所以現在很難說中國將來是走英國模式還是美國模式,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要慎重的話題,因為走英國模式,我們沒有這麽大的能力🔠;如果走美國,我們沒有很好的法製環境,沒有一個很好的體系。所以中國是要根據自己的國情👩🏿🏫,政府要主導,但是要充分調動社會的力量和社會的資源,我覺得不要去說哪個模式更好🤱🏻,更適合中國🙅🏻。
記者:現在醫療體製改革,更多是政府在推動,那麽,您覺得公眾在這個改革過程中要扮演什麽角色?
孟慶躍:我覺得🤾🏿♀️,“健康的責任”不只是政府的,每個人都有“健康的責任”👷。比如說慢性病,很多諸如吸煙🦓、酗酒等不愛惜自己的行為🤵🏼♀️,不能說都由政府來解決。所以我覺得在衛生的發展和醫療改革中間⚄,每個人都要意識到自己能為健康做些什麽,這是很明確的,不能把健康的責任,衛生發展的責任都放到政府的頭上。第二,我們民眾可以通過不同的渠道,把他們的意見🥓、建議表達出來,民眾發出的聲音將在政府完善改革的行動中起到有益的作用。
攝影🌙:高雷
編輯:李娜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