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07 信息來源: 新聞網記者 張弘毅
作為今天第一個登臺的演講者,Paul Braunschweiger教授顯得略微有些緊張。不過在講述展開後,他立即變得自信而從容起來。針對名為“受試者保護的職業精神”的題目,教授主要以CITI(Collaborative Institution Training Initiative,合作機構培訓計劃)為模板進行了詳盡的闡述,他是這一機構的主要負責人。
對受試者的保護之於贏取公共信任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受試者保護在嘗試著構建一種新的道德體系,與社會對職業性的預期達到一致,而這一同社會職業性預期的契約中就包含了非常重要的公共信任的部分。公共信任要求從事醫療職業性的個人和組織具備良好的道德品性,而這種品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從對受試者的保護中體現出來。”Braunschweiger教授很鄭重地向記者再次講明了保護措施的重要性。
將這一保護推之於實踐的方式是多樣化的,而目前則主要以教育為主,CITI就是這樣一個進行培訓教育的機構。“對保護受試者理念進行的推廣從教育這一方面看來,也包括了多種形式。比如學術研討會,就像今天的北京論壇這樣,還有網絡在線教學、雜誌期刊的文章闡述、課堂的直接教學等等。但最核心的東西還是道德培訓,要搭建一種道德的價值體系。”Braunschweiger教授對CITI的教學內容介紹地很詳盡,如數家珍般地侃侃道來。這個機構的參與者範圍也同樣的廣泛,囊括了學生、教職員工、社會人士和誌願者等多種不同身份的人,他們參與機構提供的教育課程,進而習得新的道德理念。
CITI提供的教育課程通常是短期的培訓,但機構對道德教育成果的關註是長期性的。Braunschweiger教授不假思索地立即在記者提問後對項目的反饋情況簡潔明了地做了說明。“我們對道德教育結果的關註主要通過教育調查來完成。在受訓者參與教學項目之初,我們就會請參與者填寫一份調查表,調查內容包括了他們對以後從事相關道德性活動可能性的估計、他們對這一培訓的理解等等。在培訓結束後的兩到三年內,受訓者會接受發展性後期培訓,目的是為了使他們能夠獲得最新的相關知識,同時我們會對受訓者進行所謂後期的跟蹤調查。我們會請他們在填寫一份類似的調查表,了解他們是否在受訓後參與了相關的社會活動項目。”通常情況下,會有30%到40%的受訓者表示願意從事相關道德性質的活動,而這一比例在受訓前後的兩次調查中基本保持了不變的比例。
CITI作為一個全球性組織,在美國之外的許多國家設立了分點,其影響在不斷擴大著。在機構覆蓋面有了進一步拓展的情況下,CITI也在更進一步地增加參與者的受眾面和參與部門的廣延度。目前,CITI的參與範圍已遠遠超出了衛生與公共服務的範疇,它同時還觸及了人類社會學、社會行為學、社會心理學、基礎數據監控、實驗誤差管理等多個領域。
“經過這種多方位的通力合作,我們或早或晚地會構建起一個完善的受試者保護體系及道德體系,進而贏得最寶貴的公共信任。”Braunschweiger教授如此充滿期待地說著,面前展開的是一幅大好的光景。
編輯:李娜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